備受關注的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的地方實施細則終于現身。日前,河北、湖南、內蒙古、四川等多個省份相繼披露了細則。對于免費通行的小型客車,原則上在入口發放通行卡,在出口收卡免費放行。
從國務院提出節假日小客車免費到各地出臺可操作方案,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民間要求節日免費通行的呼聲久矣,不僅高昂的收費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且每到假期,高速公路上車流量陡增,停車交費造成了高速收費站口的嚴重擁堵,更使出行的民眾付出了額外的時間成本。那種長龍綿延的景象,動彈不得的滋味,給很多司機留下了噩夢般的記憶。今年8月2日,國務院順應民意批復了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和國慶節四大節日期間免費通行的方案。然而,地方政府對此似乎并不積極,遲遲沒有拿出執行細則,而路橋公司還對免費可能造成的“巨額損失”嘖有煩言。9月5日,交通部再次發出緊急通知,明確了免費通行的時間:9月30日00:00至10月7日24:00。其后,各地仍然動作遲緩,引起了媒體的抨擊:賺錢的事比誰都積極,讓利的事比誰都消極。
不能說媒體的批評沒有道理,但免費通行這件事從提出動議到落實方案,的確需要一個醞釀、商討和博弈的過程。首先,不管路橋公司平日里如何大賺其錢,要在長達8天的時間里免費通行,都會使其預期中的收入大幅減少。路橋公司固然跟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作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要從其盤子中切下一塊蛋糕來,必然得有一個溝通和說服的過程。即使工作做不通,只能“強制執行”,告知理由的程序和由其考慮的時間是必需的。其次,保障免費通行也不是路橋公司一家的事,同時也涉及到了發改委、交通部門、交管部門,多個部門參與就必然有一個協商甚至爭論的過程,才能把各方的責權利劃分明確。從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說,事先的博弈越是深入和充分,想到的困難和預案越多,事情來臨時出亂子的可能就越小。
現在,國慶期間高速免費通行已成定局,各地細則紛紛著眼于兩個要點:一是如何確保免費時段和收費時段的技術銜接,二是如何確保高速公路上不出現嚴重擁堵,或者出現擁堵之后如何疏散。第一點是技術問題,只要不出現電腦系統紊亂,料不難解決。第二點卻是個綜合性系統工程,因為中國擁有居世界第二位的8.49萬公里的高速里程,在可以環繞地球兩周的綿長道路上,判斷哪里出現堵點、謀劃如何排除堵點都是高深的課題。公路路況、公路氣象、交通管制等相關信息要及時發布,網絡、電視、廣播、高速上的電子屏幕都要承擔指引任務,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公路管理機構、交通管理局都要派人監測路況,化解擁堵,甚至公安部門、醫院系統也要做好準備,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為了保證免費通行的順利,路橋公司和交警部門都應該進行系統測試和方案演習。盡管再精細的演習也不可能代替實戰,但有準備總比沒操練要好。而到了實操階段,有關部門的專業性、責任心和應變能力就成了解決問題最可靠的保障。尤其需要防范的一種心態是:因免費而利益受損的單位和人員故意“放水”,人為造成收費狀況的紊亂和大規模交通擁堵,借此來施加壓力,逼迫上級部門取消剛剛出臺的免費方案。基于此,問責機制不能缺席。
總之,高速免費通行說來簡單,保障工作卻千頭萬緒,絕不能下發一紙免費文書了之,而是需要有關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加倍付出。國慶期間上路值勤者無私奉獻當然值得提倡,但僅僅強調奉獻精神是不夠的。國家既然決定給公眾發放一個大禮包,就得考慮把禮包順利送達的成本。如何通過補貼和獎勵來調動值勤者的積極性,是在打開免費通道之前就得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