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暢 工人在上海蘇州河北岸對防汛墻進行最后的整修。全長約26公里的上海蘇州河防汛墻改造工程預計于今年內全面完工,有望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成為上海新的休閑觀光點。 新華社/供圖 |
30%的城市化率表明,中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不可逆行的加速階段。農民工進城,小城鎮長大,交通擁堵,房價高企……城市的一切幸福和憂患都隨之而來。
先行一步的西方發達國家,在相同階段時誕生了一批偉大的人物,造就了一個激蕩的時代。恩格斯調查了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馬克思以此為基礎寫出了《共產黨宣言》;法國掀起了巴黎公社起義,工人階級要奪取城市;印度的茶葉,中國的絲綢,為英國的城市化源源不斷地提供資源;美國則以風起云涌的工人革命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中國的城市化也面臨著一大堆難題。幾億農民進城的愿望與城市容納度的矛盾,迅速水泥化的國土帶來的嚴峻資源環境考驗,以及高樓內,人的現代化演進。中國的龐大人口基數,在一個新的時代,探索著進入歷史選擇隧道。
城市化不能忘記農村
到2008年末,中國城鄉建設用地總計約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655個城市約3.6萬平方公里,1635個縣城擁有1.5萬平方公里,1.7萬個建制鎮約3.0萬平方公里,1.5萬鄉集鎮約0.8萬平方公里,其余為村莊建設用地等。
以現在約定俗成的方法做城鄉劃分,其中城市建設用地大概有5.0萬平方公里,鄉村建設用地大約有17萬平方公里。如果按戶籍人口劃分,城市的人均建設用地約為100平方米,農村的人均建設用地則達到了180平方米。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8年45.68%的城鎮化水平,城鎮人均建設用地為80多平方米。城鎮化發展的建設用地從哪兒來?
第三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李兵弟明確表示,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可以有效促進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在既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又要城市化的現實面前,中國的建設用地選擇了集約和節約使用。而轉變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式,轉變農村發展的方式,才有可能集約和節約建設用地。
“這些年快速發展我們失去了1億多畝的耕地,相當于失去了整個河南省的耕地。”李兵弟解釋說,這些土地支持了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土地資源是未來不可逾越的原則。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決定,提出實施兩個最嚴格的制度,一個是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個是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可以說,城市用地要按照城市的規劃,在保證城市發展基本條件,建設宜居環境的目標下,統籌安排城市的各類發展建設用地,生態環境用地和安全保障用地。
“我們不能只講建設用地,我們還應該有生態環境用地,有安全保障用地,盡可能地節約我們的城市建設用地,走集中緊湊的發展道路。”李兵弟說。
與此同時,李兵弟提出,的確應該努力挖掘現在鄉村的建設用地。他表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出路只能立足于現有的城鄉建設用地。鄉村建設用地應該按照城鄉規劃實施,切實保證宅基地,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用地的基礎上,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村莊整治,節約用地,統籌用于城鄉的發展。
中國有266萬個自然村,這一數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更高達360萬。隨著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能力的變化,李兵弟認為必須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的居民點,更大范圍地統籌城鄉建設用地,保護農民的利益,確保村莊整治節約出來的土地利益,絕大部分用于農民。
“要防止單純為解決城市發展的用地盲目地撤并農村,撤并村莊。”李兵弟強調說。
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建設用地投向引導產業布局。近年來,中國的土地投向實際上導致了經濟布局重點在沿海展開,在大中城市展開。
“我們應該也能夠把農村節約出來的土地,更多引導用向小城鎮。如果我們節約出來的土地用在大城市,必然導致大城市會進一步外延式發展,這種模式提請規避的,就是由此帶來的城鄉矛盾和大城市病存在。”李兵弟說。
舊城改造應看重老城的價值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沒有人不關注老城,因為老城有價值。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回頭發現在身邊沉睡許多年的老城,原來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才會有城市人千里迢迢去尋找麗江古城,平遙古城才會吸引全世界的攝影愛好者。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讓北京海渤灣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念強不能忘記的,是朔州古城。朔州是一個能源重化工城市,當城市GDP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發現朔州不僅僅應該以能源城市立于世,還應該有歷史和文化。邵念強認為,朔州老城想改造成功,至少要解決三個方面問題,即老城的保護性改造如何傳承歷史文明,如何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實現和諧與生態的居住。
“如何讓城市不斷有動力支撐它向未來走去?怎么樣在老城改造中解決更多的就業機會?怎么樣讓市井更加繁榮起來?”邵念強很難想象,《清明上河圖》的熱鬧如果在舊城改造之后,會是何等景象。
城市化有必要嗎?世界著名城市規劃專家、原美國紐約規劃局局長饒及人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記》里寫到,“土地平礦、屋舍儼然…”,饒及人認為,城市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城市化是不可逆的趨勢。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從目前到2030年,全世界將建設城市面積40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將增加6.5萬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整個東亞地區2025年將增加6億新增人口。在這種情形下,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城市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
“許多城市化的原理,最后將集中到城市改建上。”饒及人說,“開發與保留永無止境的,過度的開發會影響城市的形象和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過份的開發是膚淺的功利主義。”
饒及人很擔心,在今天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集約方式上,“城市會生病的”。他說,一個是城市的土地沒有得到集約,被征的農民若是返貧,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不相適應,一個健康的城市可以避免先拆后建,一個擁有共識與法律地位的城市規劃可以避免有法不依。
饒及人希望中國能借鑒一些美國經驗。美國的城市,舊城的搭建以小區為主,通過比較小的項目,增進小區的價值,從小區本身的長處出發實現城市更新。
“利用城市更新的項目做城市形象是重要的,但是不是惟一的要素,要考慮這個地區需要什么。”饒及人解釋說,規劃者甚至需要與當地居民共同工作和生活,以保證這些項目受歡迎。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不能只讓一群人滿意,應該讓整個城市受益。良好的規劃是城市繁榮最重要的要素,要了解城市的競爭力。
“在一個國際與全球化的世界里,城市必須知道與其他城市的競爭力,而且城市必須集中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同時做一堆事情。”饒及人說。
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主任韓健徽看到了另一個趨向:城市的中心區由于大拆大改,新的大型住宅區反而出現了,與之相伴的是所謂的“21世紀購物難”。這正是城市化飛速發展過程中,忽視要素聚集和生活配套的結果。
“我們目前的城市化已經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韓健徽用四個方面的歸納表達了他的隱憂:第一個特征是大型化,即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第二是盲目化,一些城市“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可能并沒有真正理解內在的含義和真諦;第三是形象化,許多城市在追求洋、大、高、道路寬闊等外在形式;第四是同質化,今天的中國,不管是東西南北,千城一面的形象非常突出。
當然,他也看到了一個好的趨勢――近年來,在城市特別是城市的中心區舊城的改造過程中,許多地方把特色商業街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商業街的發展,已經開始出現從一條街向一個街區發展的趨勢。
從街區再延展到街群,如果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內有9條、10條甚至更多的街,它們之間形成聯動,通過有機的線,就能把整個城市連接起來。
“城市除了建筑、歷史的積累之外,還有內在的或者是經濟的線條有機地連在一起。”韓健徽表示。
他同時提出了一個更長久的問題:未來的城市到底要打造成什么樣的城市呢?在沒有確切答案之前,韓健徽有一個原則,“我們的城市要進行優化,而不是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