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區共設城市27個,其中地級市5個,經濟總量達到1098.51億元,是1949年的915.4倍。從1949年至2008年末,城鎮人口從12.44萬人增加到277.84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由解放初期的不足10平方公里發展到2008年末的390.12平方公里,60年增長39倍。城市建設用地面積達418.6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到45.5%,在全國各省中寧夏位居17位,在西部12省(區)位居第3位。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市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加大。60年來共累計完成投資4564.68億元,僅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就高達858.65億元,為推動城市建設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至2008年,建成城市道路1990.5公里,面積4257萬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15.19平方米;全區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已為158.94萬噸/日……
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城鎮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08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由2002年的14.35%增加到33.31%;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2002年的4.02平方米增加到11.69平方米。2008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7.9平方米,居住檔次和設施明顯提高,初步實現了住有所居的目標。到2008年累計建設經濟適用住房(不含安居工程)683萬平方米,廉租住房6200多套、建筑面積達30.33萬平方米,發放租賃補貼13600多戶,初步實現了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家庭住房應保盡保的目標。2008年,寧夏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2932元,分別是1958年346.1元和1978年464.2元的37.4倍和27.9倍。
城鎮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8年末,全區各類藝術表演團體達43個,公共圖書館21個,文化館25個,博物館5個,基本形成以演出業、文化娛樂業、網絡文化業、藝術培訓業為支撐的城市文體活動平臺;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2.9%和96.8%;全年全區地方出版報紙20種,出版雜志35種,出版圖書460種,多方面滿足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截至2008年底,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已達2924所,有衛生機構1601個,共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4所,覆蓋85%以上的城市居民,全區城鎮基層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加快公用通信網的建設和技術改造,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2008年全區地級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轄縣)郵政業務收入3.24億元,家用電話、移動電話、IP電話業務發展突飛猛進。
交通網絡日益健全,居民出行方便快捷。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鐵路、公路為主干,由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運輸形式組成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體系。到2008年年底,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1008公里(含村道),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鐵路建設從無到有,2008年全區鐵路運營里程由1958年的361公里增加到783公里,鐵路設施和技術裝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截至2008年底,已開通民用航空線28條,通航里程6.1萬公里,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管道運輸作用凸顯。截至2008年年底,已擁有輸油(氣)管道1160公里,原油加工量190.6萬噸,輸送天然氣12億立方米,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發揮了顯著作用。
全面建設沿黃城市帶(群),城市經濟疊加效應日益顯現。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舉全區之力,建設沿黃城市帶(群)、打造黃河金岸,全力提升沿黃城市帶(群)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順應了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使更多中南部地區人口向沿黃城鎮流動,有效解決貧困問題,推進全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式發展。目前,沿黃城市以全區57%的人口,43%的土地聚集了80%以上的產業,創造了9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沿黃城市帶建設的全面展開,使寧夏城市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 (作者馬建民 系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政府研究室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