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地產調控的環境來看,有些因素可能會變,有些因素可能不會有大的變化。
比如,從過去十年對房地產的調控來看,非常缺乏頂層設計。就是說,這就給市場來回的失措和浪費資源給了借口,我看到陳淮(微博)所長在看手表,是不是我的時間開到了?他對我的意見很大,給政府提點意見很難。那么,到底城市化的路徑怎么走?是大城市道路?是城市集群道路?還是中部的中型城市道路?還是西部小縣城的道路?現在是模糊的,就讓開發商去失措,我覺得更符合市場規律和城市化效率的,可能還是要到環境能承載的發達地區,通過城市集群的形式來節省土地、保護環境。現在,這種頂層設計是缺乏的。
保障房要建多少?城市要有多少人口?現在的房子多少套?不知道。之所以經常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數字,中國電網的電表有9000多萬套的房子電表讀書為零,十年開發的房子約4000多萬套,如果9000萬套的讀數為零,那這些房子的電表全部不走,你們都把電表弄壞了嗎?
我把各省的保障房建的套數和各省的GDP關系進行分析,都不沾邊,這是什么形勢啊?排在第一位的是吉林,那么冷的冬天,流動人口怎么會跑到那兒去?然而,中國整個流動人口的方向,就業行業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就是在危機之后。最近幾年,沿海發達地區流動人口的增長是負的,而主要流向中西部一些有輻射力的中大型城市,這些地方不把保障房建設納入進去,跑到吉林去建那么多的保障房。成都那么多農民工,鄭州有40萬人專門富士康手機的,都不算在保障房里面。最需要保障房租賃的,昆山、蘇州、深圳、杭州等等,保障房只分給戶籍人口,當地人都有房子了,建成了大家都不要,就在這樣一個缺乏頂層設計的環境里,讓大家去失措。我想,這一點會改變,但不會改變太多,大家要慢慢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