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休假外出,在國外的機場多次見到這樣的景象:老外全家五六口人,一人背一個包、拖一個行李箱,父母自顧自地往前走,全然不顧有的孩子只有兩三歲,個子還沒肩上的背包大,負重艱難前行。相比之下,國內不少孩子幸福得多,外出的全部行囊都在家長的大箱子里,孩子們自顧自地玩著電腦,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對比之強烈,讓人很是感慨。
在我們的許多家長看來,全家6個大人只有一個“金貴”的寶貝,用得著孩子受累么?即便理智地想讓孩子鍛煉一下,也常常因為孩子手腳慢,家長著急,自己包辦了事,舍不得讓孩子干一點活兒。
不光是外出被呵護有加,無論在學校還是家里,孩子們追跑打鬧在老師和家長看來,都是危險性較高的舉動;騎自行車上學在多數車多路寬的大城市也很不安全;在課業的重壓之下,爬山、游泳、野營、打球的時間更是幾乎被全部擠占。再加上活動場地被高樓大廈一再“占領”,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在戶外活動。結果,不少家長和老師發現,我們的孩子外出游學,與同齡的外國孩子一同學習生活時,在自理能力、戶外運動、游戲玩耍等方面的常識與技能不足,常常顯得木訥、膽小、單薄、蒼白。
過度的保護,看似對孩子關愛備至,其實是父母和長輩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機。在他們本該學會生活自理、自立的年齡,失去了鍛煉成長的機會。一旦離開家長,就變得束手無策,無法自己解決問題,哪怕是玩耍,也會顯得局促,無所適從。
孩子們暴露的問題,實則是社會心態的普遍反映: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狀況,已經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不能失去,不能失敗”的認識。一切稍有風險的活動都盡量避免參與,做飯怕切手,熨衣怕燙傷,搬東西怕累壞,都由家長代勞。孩子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學習,因為有了好成績,才有成功的希望。而家里唯一的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在這種社會心態的裹挾之下,許多家長的想法幾近畸形:只要能進好學校,需要學什么就學什么。學校學習之外,花大價錢把孩子送進社會辦學機構,擠占孩子的業余時間,學奧數、英語、作文、物理、鋼琴、合唱、書法,等等。一切以升學為目的,而不是出于孩子玩耍的天性和興趣。一旦升學不再需要,就果斷放棄。然而,由于長期缺少游戲和運動,缺少對大自然的接觸了解,孩子們難免知識結構單一,愛心同情心不夠,團隊合作意識不足,身體素質不高,性格柔弱,懼怕挑戰。
的確,對于學齡期的孩子,學習成績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如果生活自理能力差,運動能力低,動手能力弱,那么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何而來?創造性從何而來?不怕失敗堅強勇敢的個性從何而來?而缺少這樣的品質,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如何學以致用?社會急需的創新能力從何而來?
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信任孩子,鍛煉孩子,把孩子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面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敢于承擔自己所作決定帶來的后果,在失敗、吃苦、受挫中,學著長大。放手讓他們利用可能的機會回歸自然,讓游戲和體育成為教育本應有的手段,在運動中學習信任同伴、尊重對手。這樣我們培養出的孩子才是豐滿的、立體的、強大的,當他長大成人、獨自放飛的時候,家長才能安心放心,社會才能活力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