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五月間,由國家發(fā)改委主管城鎮(zhèn)化工作的副主任徐憲平帶隊,國家城鎮(zhèn)化專題調研組完成了對浙江、廣東、江西和貴州等8個有代表性省份的調研,目前調研報告已完成初稿,在經國家發(fā)改委審核討論后,將適時報給國務院。國家城鎮(zhèn)化專題調研組在全國不同城市調研發(fā)現(xiàn),“戶改幾乎遭遇所有市長的反對”。(財經國家周刊8月20日)
所有市長,當然代表的是城市利益。城鎮(zhèn)和農村就像倆個已分家獨戶的兄弟,在父母的長期鼎力關照下,其中一個先富起來了。雖然先富幫助后富天經地義,但偶爾為之尚可,真要甩開膀子地幫,先富兄弟卻又未必真心愿意。作為處于城鄉(xiāng)“二元戶籍”政策的優(yōu)勢一端,習慣于長期坐收“二元戶籍”政策紅利的城市,如果陡然承擔戶改責任而毫無反對意見,那倒讓人頗感意外。
眾所周知,戶改的本質不是取消一個戶口簿那般簡單,更不是改頭換面假以別的名稱,根本出路在于如何填平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落差。這種落差,既包含戶改對象即廣大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也包括類似城鎮(zhèn)居民那樣的福利待遇、醫(yī)療、住房、義務教育等各個方面。這意味著城市必須努力創(chuàng)造更多平等的就業(yè)機會,一段時期內可能還得對新戶改對象提供針對性的優(yōu)惠政策,以便他們能夠盡快縮小與城市居民的收入落差。另一方面,城市還必須加大對原來農村人口的社會福利待遇、醫(yī)療、住房、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這對很多城市而言,更是情非得已。
毫無疑問,戶改所需巨大投資必將成為市長們憂心的重負。2010年重慶啟動聲勢浩大的戶籍改革,按照當初制訂的目標,“未來10年將有1000萬農民轉戶進城”。據測算,每個“新市民‘平均有6.7萬元的’進城成本”,包括農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業(yè)、教育等方面的“進入成本”。原來計劃兩年內“轉移300多萬人,總的資金需求高達2010億元”(《東方早報》2010年9月14日)。若僅以此為參照樣本,全國8億農村人口全部實現(xiàn)戶改,僅資金需求之巨便令人不敢想象。
雖然這些資金需求并非短時間內供給,但顯然壓力重重。一則現(xiàn)階段國內真正“富得流油”的城市并不多,且越往中西部,資金壓力越大。地方政府數(shù)以萬億計的負債便可洞窺全貌;二則對于長期沉緬于“GDP政績”模式的城市而言,戶改必然打亂既有政績評價模式,對于戶改這樣困難重重,短時期內對政績無法形成明顯促動的工作來說,市長缺乏熱情自然不難理解。
千呼萬喚難以出臺的戶改政策,設計縱然再縝密科學,均無法回避戶改成本這座大山。戶改能否順利推進,不僅僅在于實現(xiàn)城鄉(xiāng)居民的政治平等,更取決于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攤。雖然在改革成本籌措渠道上有必要探索,但作為30多年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城市,承擔更多改革成本乃義不容辭。而且,這種責任擔當不應只是寄望于城市的喜好,而應從政策角度明確其義務,從政績評價角度賦予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