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歐美制造業持續回流,中國制造優勢是否可持續的討論,升級至對中國經濟未來著陸點的反思。最近國內外媒體就中國制造業的出路問題展開了激烈爭鳴。如美國福布斯刊載奇點大學V ivekWadhw a的文章稱,中國經濟的真正威脅是制造業泡沫,即人工智能、3D打印和納米技術等對全球制造業的重塑,將沖擊中國廉價勞動力主導的制造業布局;美國《外交政策》也刊登日本學者靜中聞竹的《制造業未來在美國,不在中國》文章,表達了類似觀點。而新華社等國內媒體則據理反駁,認為美國媒體唱衰中國制造,是美國媒體對該國“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群體性焦慮。(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然而,盡管國外媒體斷言中國制造泡沫有些靜態的夸大,但中國制造優勢收斂已是不爭之事實。畢竟,中國難以有效維系資源和需求兩頭在外的制造優勢。而全球金融危機抬高歐美失業率,增加歐美勞動力工資彈性空間,從而在歐美勞動生產率數倍于國內的情況下,部分歐美制造資源回流在所難免。(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不僅如此,目前全球正在興起的制造和需求革新,也給中國制造業態帶來了沖擊。其一,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術的發展,不僅將有效降低制造自動化、智能化成本,提高制造行業的勞動生產率,而且有助于降低制造資源的耗損值,降低制造環節的整體成本,提高資本邊際收益率,甚至使制造業走出規模效應遞減束縛。即未來制造業的知識密集化,將對勞動力的吸附能力日益下降,廉價勞動力將難以與智能化的制造產能競爭。(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此外,國際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化變革,削弱了中國制造基于批量化規模生產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降低了制造產能的市場敏感性,使之難以適應小批量的制造業態。而人工智能、3D技術等則有效契合了需求變革,如通過3D技術消費者可自行設計款式和商品參數等,并向人工智能化制造產能下單,以滿足個性化需求。(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由此可見,當前中國亟須走出倚重勞動力廉價比較優勢的路徑依賴,把未來經濟著陸點放置在內需和技術創新領域。而這需清除妨礙內需和科技創新的制度性藩籬,走出過度對國際技術外溢的倚重。如逐漸構建公平而自由的勞資博弈制度,適度允許勞動者構建具有內生激勵相容性的勞工權益組織,賦予職工與資本對等的博弈地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內需容量;同時允許消費者自建消費者維權組織,通過供需雙方在市場進行自利博弈,使制造資源集中到守法且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經營者之手。
同時,推動減稅清費和科技創新制度改革。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一則源自當前企業不僅面臨較高的稅費率,而且稅前抵扣標準較低也加重企業稅負,如企業難以在稅前足額列支研發等成本以抵扣稅款,使企業不愿把資源投入到研發領域;一則現行科技創新制度缺乏內生激勵相容性,即目前的科技創新體系依然是政府目標主導性,企業研發投入能否取得政策優惠,取決于是否符合政府主導的研發方向,這使國內創新體系蛻變成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套利體系。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不完善等,也降低了企業創新投入的市場激勵效應。(摘自昨日《21世紀經濟報道》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