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數據表明,樓市的這種回暖根本不受基本面支持,住宅的總體庫存量依然很大,而眾多上市公司中報預虧,開發商資金面困局依然沒有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樓市轉熱唯一的解釋就是購房者的預期。
去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全中國的食用鹽一天內幾乎賣光。中國從來都不缺鹽,產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大家都被預期左右:投機者看重囤積居奇來賺錢的機會,低收入人群擔心今后會花更多的錢買鹽,既不想投機也不怕鹽貴的人去買鹽,是擔心以后買不到鹽。在這種心理暗示和相互影響下,食鹽價格猛漲,全國食鹽賣光。過去幾年,中國住房市場出現的情形就是那天的放大。近期一些城市樓市量價齊升的表現,讓人擔心房價會回到2009年那樣一個井噴式的狀態,所以其實很多的購房者是帶著一種對未來預期的恐慌,加入徹夜排隊的行列當中。因此,未來房價是否會形成報復性反彈,既不依賴供求關系也不依賴地產商的資金狀況,關鍵因素是政府的決心和形成的政策,以及由此產生的市場預期。
在中國,房地產非常奇怪地成為宏觀經濟的反向指標。宏觀經濟下滑,對房地產卻仿佛是利好。人們認為,房地產一定程度上已經綁架中國經濟,鋼鐵企業效益大幅下滑時,這種觀點經常被用來說明這種行業相關性。然而從上一輪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看,靠房地產拉動的大多是低端產能。就拿鋼鐵來舉例,房地產確實能帶動鋼鐵業發展,但最后帶動的鋼鐵業往往是最低端的那部分,是任何一個小鋼鐵廠都可以生產的螺紋鋼和盤條。
中國經濟目前確實面臨“穩增長”壓力,但“穩增長”必須建立在結構轉型基礎上,而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與這個方向背道而馳。這一次,房地產真的到了調控最艱巨、最關鍵的時刻。如何做到穩增長和調結構完美的結合,不釋放錯誤信號,是考驗各級政府智慧的關鍵的考題。從決策層到具體執行的各個部委釋放的信號來說,這一思路是清晰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報復性反彈的論調沒有充分依據。
房地產調控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長期的工作,就應該有穩定性的制度性的舉措,打消人們“保經濟增長就會放寬房地產市場”的迷思。要讓公眾的預期更加明確,房產稅等遠期調控步驟的研討嘗試將起重要作用。▲(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