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前召開相關會議決定,由機關黨員干部帶頭,在全市范圍內發起為“7·21”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捐款活動,號召和凝聚全市群眾眾志成城,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救災工作中來。北京有關方面隨即公布了捐贈賬號。但可能讓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一捐款呼吁遭遇了較為明顯的民意反彈,不少人在網上對此說“不”。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牽動人心,它使北京的受災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成災面積1.4萬平方公里,約190萬人受災。據北京本地媒體報道,截至目前,“京郊多地的災民已經住進了帳篷,但帳篷內僅有行軍床等設施,十分簡陋,帳篷內溫度高達37℃至38℃,沒有電風扇,生活仍然非常困難,亟須各方伸手救援?!币环接须y,八方支援,本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固有傳統,可這一次,它為何沒能像以往一樣,引起民意積極甚而強勁的呼應?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這一次捐款倡議缺乏足夠的民意基礎。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公眾都表現出了很高的捐款積極性,那種彼此守望的精神,已經得到一次又一次證明。但北京暴雨與之相比,且不論災情大小有差異,作為一國首善之區,北京與上述本身就屬于邊遠貧困地區的災區不同,公共財政的支撐能力要強得多,應該不至于困窘到了需要公眾解囊來渡過難關的地步。
更為吊詭的是,北京這次是號召全體市民向災區捐款——北京市民本身就是這場暴雨的受害者,自己給自己捐款,是不是顯得很滑稽?事實上,他們在暴雨中表現出了良好素質,面對災難自覺組成了命運共同體,無論是微博上還是現實中,隨處可見社會正能量的迸發與集聚。
比如,路邊的井蓋被水壓沖開,環衛工人拿身體作警告標志,把守著人性的光輝隘口;素不相識的人們主動幫助身邊的弱者,熱心人到機場義務運送滯留旅客;無數熱心市民主動出門,開車去接送各處滯留人士……無論是自救,還是他救,作為納稅人,市民做了該做和能做的一切,正如微博上有人說的,市民的努力抗災從某個角度反證了公共管理的缺陷。這種情況下,再來要求市民捐款,就顯得缺乏情理支撐。
任何一項捐款都應該合情、合理、合法。誠如網友所言,號召北京市民捐款既在情理上站不穩腳,也顯得有點牽強與突兀,倘若在其使用的合法性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承諾與行動,比如如何保證整個捐款程序的公開透明,如何強化對捐款使用的監督,一旦出現挪用等情況又該如何處理……倘若類似這樣的措施沒有同步公布,將很難消除市民的疑惑。
事實上,自從郭美美事件以來,慈善的公信力已遭到了嚴重透支。更何況,在三公消費居高不下、三公支出仍然遮遮掩掩的情況下,類似這樣的伸向公眾口袋的捐款倡議,遭到質疑絲毫也不為怪。
誠如有論者所言,對北京來說,當務之急不是發動市民捐款,也不是挖掘救災過程中的英勇事跡,而是吃一塹長一智,從中吸取教訓,就一些公眾關切的問題作出回應。比如如何對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統進行整體協調與長遠規劃,如何進一步提高城市應急水平,乃至于,如何從協管員對暴雨中熄火的汽車貼罰單事件中完善公共治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