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口計生委的最新調研結果顯示,目前上海人口發展呈現城市化率高,人口密度變,中心區降郊區升的三大主要特征;從明年起上海每年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是獨生子女父母,而人口的老齡化讓傳統養老功能出現弱化。
出現人口老齡化,家庭少子化
數據顯示,上海人口發展呈現出三大主要特征:人口高增長,生育低水平;人口老齡化,家庭少子化;城市化率高,人口分布格局發生變化。據透露,上海戶籍青少年人口占比低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等約占13%到15%。
人口高增長,生育低水平。2000年“五普”時上海常住人口為1640.77萬人,2010年“六普”時已達到2301.91萬人,10年間增加661.15萬人,年均增加66.1萬人,增長40.3%。2011年達到2347.46萬人,比2010年增加45.5萬人。與常住人口總量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戶籍人口的生育水平長期處于過低水平。2011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7.17‰、死亡率7.85‰、自然增長率為-0.68‰。
人口老齡化,家庭少子化。2010年“六普”時,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323.6萬人,占23.1%,比全國高9.8個百分點;2011年達到331萬人,占23.4%;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為82.51歲。按常住人口計算,2010年全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347.0萬人,占15.1%,比戶籍人口低8.0個百分點。同時,戶籍人口中的少年兒童比重偏低,家庭規模不斷縮小,2010年“六普”時,0-14歲少年兒童數量121.7萬人,比例僅占8.6%,比全國低8.0個百分點;家庭平均規模為2.5人,比全國(3.1人)少0.6人。
城市化率高,人口分布格局發生變化。“六普”數據顯示,按照國家統計局最新的城鄉劃分標準,2010年上海城鎮人口為2055.51萬人,占總人口的89.3%。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軌道交通、大型居住社區和新城建設的步伐加快,城鄉人口分布格局發生變化,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逐步降低、郊區人口密度開始上升,人口居住沿軌道交通擴散和向郊區新城集聚,呈現出人口城市化和郊區化并進的發展態勢。
傳統養老功能出現弱化
目前,上海家庭發展面臨了挑戰,首先是勞動就業與家庭育兒之間的矛盾突出。
其次,家庭的傳統養老功能出現弱化,從2013年起,上海每年新增老年人口中的80%以上將是獨生子女父母。傳統的、多少代人不變的、老年人又習慣依賴的家庭兒女養老模式,也會隨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居家養老,也就是主要依靠社會養老機構養老。有關調查顯示,70%以上的獨生子女父母希望能夠依托社區實現居家養老。
此外,面向家庭的生殖健康公共服務亟須加強。
》建議
調節出生和流動來改善人口結構
有專家指出,上海要積極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提高家庭發展能力,要注重以下五個方面:
合理調控人口規模,使人口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和服務管理相適應。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在調控人口規模中的先導作用。注重調控人口規模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城市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社會管理、完善公共服務相結合。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強城市經濟活力、人口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調節人口出生和人口流動遷移來改善人口結構。不斷完善“9073”養老服務體系,合理配置社區養老服務資源;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實施老年醫療護理體系建設工程;探索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大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積極發展各類教育。高度重視發現、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進一步完善各類人才在戶籍、居住、社會保障、醫療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制度。
推動人口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合理分布,使人口布局與城市形態、城鎮體系、區域功能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在市域范圍內實施人口發展功能區戰略,大力推進郊區新城建設,引導人口向新城和新市鎮集聚。
此外,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促進家庭和諧幸福。探索研究新形勢下保護家庭傳統功能和促進家庭發展的社會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發展能力的社會支持體系。加大社區家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家庭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