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需要的是行動
凌心園主: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網民變得越來越容易感動,對于符合人性之美的好人好事,動輒貼上“最美”的標簽,“最美女孩”、“最美教師”、“最美媽媽”,再到此次的“最美富二代”。這種把人“神圣化”現象,背后所體現的是全社會極度的道德饑渴和焦慮。
“最美富二代”周曉麗當然值得尊重和褒揚,她美在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對自己弟弟的關心同樣帶給了其他孩子,更美在能把這種善行作為自己的事業堅持下來。但同樣,周曉麗也是普通人,在遇到困難時也會焦慮,會猶豫,因此當輿論一味地拔高,以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定論此事時,反而給她帶來很大的壓力,就像她說的:“現在真有點不適應了,我已經連續兩個晚上沒睡好了。”另一方面,在“最美”泛濫的當下,人們將普通的善行請上神壇,雖有短暫的感動,然而更多的卻是游離于 “最美”之外的旁觀,缺少對善行的模仿和行動。
周曉麗對“最美”稱號的拒絕,值得我們反思。如今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對個別善行的仰視和圍觀,而是每個人對道德的踐行。借用周曉麗的話就是,“如果大家有心,還是多關心關心孩子,能抽時間帶點零食和玩具來看看他們,就真的感謝了。”
為最美喝彩,但別打擾他們
安如泰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本來不美的人,也喜歡別人說他(她)美,可我們眼前這位十年來收治近千的智障兒童女子,為什么會反感入選“最美”呢?她的行動告訴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稱她為“最美”,她都當之無愧。實際上,她所反感的是入選“最美”之后,那些聞風而動追逐“美”的人,對她所形成的無休無止的打擾,進而很可能會影響她進一步做好善事。一撥兒又一撥兒媒體的采訪,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慰問,其他地方前來學習和取經,粉絲們推不掉的熱情,再加上有可能等待她的各種活動,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破壞她所做的善事,影響她的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在分散精力之后,她還能專心致志地救助智障兒童嗎?所以說,她反感入選“最美”值得深思。我們確實要在社會上弘揚正氣,但我們的工作是否得法呢?我們能給這個問題一個圓滿的答案嗎?
網友贊美至真至誠
zhouqiong:“最美”之所以會成為網絡熱詞,正說明網友對好人好事的期待和褒獎。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媽媽等等,看上去“最美”已經泛濫,其實不然,正因為善良的人們希望生活能夠更美好,社會更和諧,才會這樣期待美麗的出現。希望這“最美”能夠產生“蝴蝶效應”,只有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幫助,這個社會才是最美麗的。也只有“身邊的感動”不斷涌現,才能最終“感動中國”。周曉麗對慈善事業的不懈追求感動了網友,網友不吝惜贊美之詞,這是理所應當的。
周曉麗在網友眼中就是“最美”的。她也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她在幫助他人時也獲得了快樂。正如莎士比亞所言:“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主持 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