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一塊鐵片從天而降,穿透擋風窗擊中長途客車司機吳斌的腹部。吳斌肝臟破裂,他忍痛操作,把車停穩,挽救了車上24位乘客的生命,自己不治身亡,被譽為“最美司機”。一所中學門前,一輛客車失控撞向一群學生,疏導學生過馬路的老師張麗莉奮力將幾位學生推向一旁,自己被碾至輪下,雙腿截肢,被贊為“最美老師”……
這些“最美”的背后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演繹了不平凡的善舉。他們的舉動是真實的,是自然的,更是美麗的,他們大多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實際行動,甚至是用生命踐行著真善美。他們在救人的那一剎那并沒有想到將來會成為“最美”,瞬間用人性的光輝構筑起思想的“道德高地”,事跡感召著無數人,感動了無數人,用高尚的道德光芒照亮了無數人,但這個“最美”的前提是真實的。
伴隨著“最美”一詞的流行,“最美”也成為網絡上最流行的詞語之一,各地也紛紛開展關于“最美”的評選,比如“尋找身邊‘最美’的人”、“讓‘最美’感動你我他”等等。一些地方為了追“最美”的潮流,趕“最美”的時髦,沒有“最美”就去塑造“最美”,包裝“最美”。當經過包裝的“最美”如洪水般走向“泛濫”,是對真正“美”的玷污,是對公眾的欺騙。
真實的永遠是最好的,公眾需要的是真實的感動。前不久,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在路邊有一個賣豆腐腦的老大娘,每天清晨她做好第一碗豆腐腦,都會雙手捧給負責清掃這段馬路的清潔工人吃,多年如一日。一位老領導每天早上鍛煉身體時途經該地,看到后很是感動,就告訴了當地媒體的記者,記者聽了也很感動。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新聞題材,試想,一個賣豆腐腦的老大娘關愛清潔工人,多年如一日,這不是“最美”的老大娘,是什么?
一天早上,記者前去觀察,發現事實確實如此。當他贊揚老大娘時,老大娘笑了說:“孩子,我的思想境界沒有你說的那樣高,如果我不給她喝豆腐腦,她就會在我的豆腐攤前掃馬路,揚起的灰塵很多,豆腐腦不干凈了就不好賣了,客人也不愿意過來吃,要是她不過來掃,我肯定不會白讓她喝豆腐腦的。”
這個故事再次印證了一句話:“幫人其實也是利己。”后來,記者沒有寫這條新聞,老大娘也因為這句大實話沒有成為“最美”,但我總感覺老大娘是“最美”的。面對媒體的記者,憨實的老大娘并不知道這對她來說是一次機遇,她說了大實話,如果她當時激情澎湃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大話,經過媒體一報道,她的豆腐腦會供不應求,會帶來很大的收益,但老大娘沒有這樣說,她最感人之處正是源于她的真實。
時代需要“最美”,時代呼喚“最美”,作為公眾需要的“美”是真實的,就比如“最美司機”吳斌,“最美老師” 張麗莉等,他們在瞬間體現出的是真實的人性,沒有做作,沒有豪言壯語,而是真實的行動,是“最美”的體現。如果為了弘揚“最美”,尋找“最美”,就去刻意“包裝”和打造出一些“最美”來,最終不僅會毀掉“最美”這個詞,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感動”被欺騙時,對善的追求也將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