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快推進城市化
時間:2009-11-18 11:26:41
來源:大公網
擴大內需是抵御金融海嘯的主要政策之一,而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擴大內需的最有力政策——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持續、高速發展的新機遇。
最近,國家發改委正在加緊研究推進城市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一點四億農民工進城定居問題。改革開放初期,許多農村閑散勞動力到城里打工,尋找發展的機會。由于多數人并無明確的去向,亦無一技之長,而是走到哪里里看到哪里里,有工就做,無工就走,盲目流動,因此被稱為“盲流”。
“盲流”給環境衛生、城市治安帶來新的問題。因此,城里人大都不滿;政府亦曾三番四次出臺政策,限制農民盲目進城。
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二輪改革開放浪潮”以來,進城農民對城市建設、工業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農民孔武有力,比城里人吃苦耐勞,絕大多數苦活、髒活、危險及待遇低的工作,都由進城的農民來做。慢慢地,城市人不再歧視他們,不稱他們為“盲流”,而改稱“農民工”。
城鎮人口突破六億
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全國各地約有一億四千萬農民工,默默地為城市建設及工業化作貢獻。但是,他們沒有享受城市人的社會福利和保障。譬如,城里人有退休金,有各種社會保險,醫療、就業、子女上學,都有單位關照,但是農民工則沒有,因而形成了“二元社會”。
近年來,一些城市推出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的政策,但是“門檻”(限制)都比較高。譬如,上海要求農民工要在上海連續居住七年以上,并且有穩定工作、居所和收入,才能申請居住權;有些城市索性明確實價,要農民工花多少錢買“藍戶口”,或買房子等投資,才準入籍。
對于收入微薄的農民工,要積存到足夠的金錢,并不容易;即使能進城,也要耗盡積蓄,甚至債臺高筑。住進城之后日子怎么過?留在鄉下的親友何所依?
有不少學者呼吁,應該給予農民工“國民待遇”,即與城市人享受同樣的社會福利:過去三十多年,農民犧牲自己支持工業化,如今,工業已發展得不錯,應該反過來支持農業……
這些理想化的意見,現在有了實施的機會。金融海嘯嚴重打擊了中國的出口業,必須加強擴大內需,才能活躍經濟。中央推出四萬億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擴大內需政策,還把大量資金投向農村基本建設和社會福利,對于進城的農民工,也有許多優惠政策,包括住房、就業、醫療等,都在向城市人看齊。
一點四億的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合起來約有三億人。如果他們能在城里住下來,買房或租房、消費、提供勞力,對于繁榮城市經濟,將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的城鎮人口已經突破六億,全國城市化的水平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假如再有三億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城市化的比例就可以提升到六成,達到國際上規定的基本城市化標準,中國也就基本上達到初級現代化。
城鄉結合才是關鍵
過去估計,中國要到二○二一年中共成立一百周年之際,才能達到初級現代化,現在看來,這個進程要大大提前。這是金融海嘯迫使中國擴大內需,而帶來的機遇。
如何解決三億農民進城問題呢?最近,有許多大經濟區相繼出臺,繼四個經濟特區、海南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又出現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長(長沙)湘(湘潭)株(株州)經濟區,成(成都)渝(重慶)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遼寧“五點一線”臨海經濟區……都是把大面積區域,用高速公路、鐵路、城際輕軌串連起來,建立一、二、三小時經濟圈。有專家估計,不出十年,中國將出現二十多個人口超過二千萬的超級大城市,再加上中小城市,容納全國六成以上人口,完全不成問題。
當然,數字達標并非最重要,讓這些超級大城市真正現代化,并且對四周起輻射帶動作用,城鄉結合、優勢互補,才是關鍵所在。
現代化的城市,并非高樓林立、人頭涌涌、每天都有車禍、罪案頻生,而是要克服種種城市病,包括交通擁擠、污染嚴重、失業率高等等,要有文明、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有條不紊的管理制度,高效率的工作,清廉的政府,良好的教育……在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基礎上,有知識化、民主化、法治化。那時,中國才算真正實現了現代化。 作者為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