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奇了怪了,大熱天的,咋整這鬧心事來煩人?別以為筆者又是“咋”又是“整”的是北方人,我是覺得只有用這樣的口氣才能表達心中的憤憤不平。我可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一個從沒拿過4672元月工資的上海人。而在我的周圍,每個月拿這一半工資的人,不但大有人在,而且還算是有一份固定工資工作的體面的人。
筆者沒有學過統計學,但感覺國內的統計部門,除了1加1除以2,基本上沒有什么數據概念。殊不知,您這一平均,讓人看到了這個平均數的分子和分母,您能把絕大部分人的月工資平均出兩倍左右的數額,這小部分人的月工資該有多高?您這是算在炫耀社會的進步,還是嫌社會太安寧?看看騰訊這篇文章下的評論吧,占評論絕大部分的上海網友,都覺得“我對不起統計局,也對不起人民,更是對不起我的子女,我沒有盡力,我兩個月的工資合在一起還不到4331元。請求組織給我一定的處分,如果有來世,我一定好好學習,加入你們的隊伍。”
發表該新聞的中新網財經頻道也注意到,每逢公布平均工資數據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都感覺自己拿到手的工資沒這么多,感嘆“拖了平均工資的后腿”。既然如此,還弄出個“平均工資排行榜”,是不是想讓人們以此推算始終不肯公布的官員財產?
“被平均”早已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一句話,不管是住房還是收入,一看見“平均”二字,絕大部分人被刺激的或無地自容,或義憤填膺。就算這是轉型時期的社會缺陷,但為何還要用一個平均值來讓弱勢群體感受與優勢群體的差距?須知,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社會現實下,貧富差距不是個人的能力造成的,也與對社會的貢獻沒有多大的關系。在這個社會難題無法一下子解決的情況下,何不讓老百姓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不懂統計學的百姓也知道,要讓自己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資被平均到4331元,而且是少部分人平均大部分人,這樣的“削峰填谷”還能形成一個較高的平臺,高端需要多高的高度?這足以讓人產生“人比人氣死人”的消極情緒。
貧富差距已經成了當前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衍生出“炫富”和“仇富”的畸形社會現象。如果說人們原來只是根據社會表象籠統地認識二級分化引起的貧富差距,那么,足以讓許多人羨慕的“平均工資”,就把這種差距數字化了。這讓還不到“平均工資”一半的社會群體情何以堪?而這個群體有多大,統計部門不會不知道吧!
也許,“平均值”是統計部門最省力的統計手段,也只有通過平均,才可以得出“增長”的可喜成績。但社會越不公平,“平均值”里的差距就越大,也就越刺痛低端人群的神經。因此,洋洋得意的“平均工資”,實際上是觸目驚心的二級分化。(知風 原題:平均工資:觸目驚心的二級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