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近期的采訪中發現,長三角邊界“門戶”地帶的互通正在呈現新的特征。“長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必然要求打通江浙滬的邊界走廊,打造邊界板塊,給區域一體化提供新的活力。”長三角研究專家、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負責人徐長樂說。
“邊界走廊”加快成型
對于長三角的居民來說,一體化走廊最直觀的概念就是,“上海的地鐵將通到江蘇的昆山,今后還要和蘇州市連接起來”。
據來自長三角城市協調會的相關報告說,目前長三角在建軌道交通項目已多達12條。最引人關注的是,上海11號線將延伸至昆山花橋,而毗鄰上海的蘇州太倉也正在謀求上海11號線的一條支線能夠“再延伸”。此外,上海11號線延伸段工程還將納入蘇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網規劃中,與規劃中的蘇州軌道交通S1線進行銜接,實現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發展。
“在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中,邊界板塊的重要性將越來越明顯。”徐長樂等長三角專家說。邊界地帶應該是同城效應“成熟度”最高的,可平衡區域轉型升級中生產、生活、環境等要素成本的結構,并逐步向社會保障、就醫等生活的細節擴展。就拿打電話來說,在邊界區域內如能共用彼此的區號,“那一下子就有了同城的感覺了”。
“半徑到直徑”理論
在上海嘉定區采訪,聽到了一個新鮮的“半徑到直徑”理論。
據嘉定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局限于本地區的發展,只不過是一種“半徑”式發展。只有“向外”,面朝區域腹地,把半徑延長至直徑,才能把輻射圈做得更大。邊界地帶更是這樣,以直徑形成“兩個扇面”,才有“交集”。
嘉定最新發布了其新城發展的下一輪目標,成為長三角的節點城市和嘉-昆-太長三角板塊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嘉定區區長馬春雷說,嘉定新城是上海郊區化“城鎮戰略”的核心地帶之一,目前中心區的道路交通體系已基本形成,下一步的考慮是,如何在產城融合中與長三角周邊地區形成“錯位”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在汽車產業上形成從制造、貿易到研發、設計及文化、體育的全產業鏈“生態結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形成“高端科研院所集聚+產業空間”的模式,并且打造既是相對獨立、又是配套服務的生產性特色服務業。
“上海郊區的新城戰略,對于長三角邊界走廊的形成絕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徐長樂說。像嘉定這樣的特大城市的“次中心和副中心”,將是上海中心城區與上海周邊地區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同時也將成為上海郊區新的發展極。
“轉頭效應”打破行政壁壘
位于上海東南郊區的金山區,在上海人的頭腦里一直認為是“遠郊”。但金山區政府人士說,金山只要“轉過頭來”,那就從遠郊變成了“前沿”,是上海融入長三角的“前沿”。
目前,作為滬浙“交接點”之一的金山楓涇古鎮,已被明確定位為上海的特色鎮。其規劃的展開,第一位考慮的就是如何與周邊地區互相融入,可交叉、可交錯,同城但不可同質。
一些長三角專家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正在形成的一些“邊界”板塊,其實是放大了的“功能群的配置空間”,關鍵在于梯度與層次的平衡,是“比較優勢與比較優勢的結合”,不同的人群,在更有層次的范圍內有不同的組合,有不同的選擇。這才是區域一體化的根本動力。
嘉定區副區長莊木弟說,區域一體化,關鍵是“流動”兩字。就拿高素質人才來說,“常住人口這個指標不重要,更應關注的是人才的流量”。流動就是開放。嘉定正與瑞金和東方肝膽這兩個著名醫院合作建立新院,“建成后將向長三角全面開放。”馬春雷向記者明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