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年會暨城市群經濟協調發展研討會”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出版十周年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研討會”上周末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區域科學協會、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趙曉雷工作室承辦,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等200多名代表參會。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由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自2003年起每年編寫,為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決策咨詢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本次研討會探討的主題是城市群經濟協調發展問題。我國從“十一五”規劃到“十二五”規劃,連續10年把城市群作為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體空間形態,可見城市群培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星系璀璨:誰是中國城市群第四極
“城市群”,一個熟悉的陌生詞。并不是幾個城市地理位置集中,就能構成城市群。
中科院地理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教授說,國內外目前對城市群概念的認識,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一個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都市圈或大中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相對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一體化的城市群體。沒有同城化和一體化這兩個條件,表面上各個城市相對集中在一起,實際上沒有任何基礎聯系,不能稱為“城市群”。
一個城市群好比宇宙中的一個星系,典型如太陽系,有一顆恒星居于核心地位(也有雙恒星星系),級別不同的星星們彼此依靠引力緊緊聯系在一起,互相作用,有序運轉。
方教授介紹,可以根據七大量化標準對城市群空間范圍識別標準作出基本判斷:城市群內部都市圈或大城市數量不少于3個,至少1個特大或超大城市;人口規模不低于2000萬人;城市化水平大于50%,非農產業產值比率超過70%;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經濟外向度大于30%;核心城市GDP中心度大于45%,具有跨省際的城市功能;基本形成高度發達的綜合運輸通道和半小時、1小時與2小時經濟圈。
這一標準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據此,全國可以發現23座大大小小的“星系”,其中包括已達到標準的15個,發育中的8個。達標城市群有: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遼東半島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武漢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大長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等。
方教授說,中科院的研究項目中,按照重心發育程度把它們分成三個級別:一是未來有望打造成為世界的城市群,有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二是有望打造成為國家級城市群,即除了前三名以外的達標城市群;三是地區級的城市群,基本為培育中的城市群。
前三名幾乎沒有爭議,無論當前經濟總量還是未來競爭力,都罕有對手,“第四極”就成為12個二線“星系”爭上游的目標。方教授指出,應該少一些政府主導與行政干預,地方城市群規劃不能不顧條件盲目跟風。
銀河系與太陽系:城市群關系在變化
城市群的使命是什么?增強引力,參與到“銀河系”整個世界經濟的競爭。這是世界級城市群肩負的國家戰略。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教授從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角度進行觀察,指出全球城市區域是面向全球競爭的,是全球競爭的重大平臺。而以單個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現在看來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在新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下,城市群的協調發展也就有了新的要求。
周振華認為,首先,城市規模協調轉變成城市功能的協調。其次,城市等級協調轉向網絡協調。原來的城市群是一個城市的等級體系,它們之間是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等級體系更多強調城市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排座次;而網絡體系也有一定的競爭,但更多表現的是合作,不論城市的規模大小,功能如何,地位都是平等的。
那么城市網絡體系中就沒有差異了嗎?周教授指出,網絡節點的能級是有差異的。城市群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權利,一為控制權利,全球城市的控制能力來源于有大量的跨國公司總部集中。而在網絡體系中,產生了新的網絡權利,它來自這個城市對外聯系的程度,對外連接得越大、越密、越廣,這個城市就越有話語權。
變化還表現在,城市群中的產品互補協調轉變成要素流動性,特別是人員流動的協調;經濟產業的協調逐步轉向社會文化的協調;官方機制的協調更多轉向民間機制的協調;雙邊協調為主轉向多邊協調,等等。
周振華指出,推進建設城市間的網絡,最核心的主體不是政府,是企業。公司總部在其他地方設立分支機構就是天然的網絡,高端的專業服務機構也一定是會建立網絡,在上海設了公司,也會到南京、杭州、寧波設立分支機構。這類企業是形成城市之間網絡的基礎,即所謂功能型機構。上海應多吸引此類功能型機構落地。
周教授建議,根據新的變化,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構建區域的大平臺,使大量的資源要素在大平臺上進行流動組合,提高對外聯系度,那么,城市群在全球的地位一定會提高。
超新星爆發:兩大世界城市要轉型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的巨大恒星鳳凰涅槃的過程,記者僅是部分借用這個天文學名詞,來比喻超大型城市的創新轉型。
城市群的核心是大城市,世界城市是大城市中的大城市。北京大學秘書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介紹,“世界城市”也是有特定含義的,特指對全球經濟具有影響力、控制力的高端國際城市。
國際城市,特別是世界城市,對提升國家全球地位和作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2008年以來,世界級城市和世界級的城市群已經成為我國非常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2009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北京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世界城市的新階段。《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城市。
但楊教授說,研究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建設世界城市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速度相對放慢。原因是,我國建設中的世界城市競爭優勢的取得都處于從生產要素導向、規模導向,向創新導向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階段,這個階段碰到了不少麻煩。例如,放棄初級要素比較利益的機會成本大,特別是勞動的國際比較利益仍然十分突出。北京、上海等勞動生產率、勞動報酬、社會福利和生活條件顯著高于全國,這就可以源源不斷從全國獲取相對廉價的初級生產要素,這就使我們放棄依靠廉價初級要素去獲取競爭優勢,轉而更多地依賴創新風險大、成本高的方式去取代發展,面臨著非常大的機會成本。完全可以賺錢,為什么要創新?打個比方,教授講課,在新加坡可能一個PPT講一兩次就夠了,在中國各地可以重復講2900多次,每一次收1萬元是2900多萬元,教授為什么要去做新的PPT呢?還有,虛擬經濟周期性過度膨脹,抑制創新和實體經濟的發展。
怎樣增加北京上海的創新轉型驅動力?楊教授建議,首先要千方百計降低創新發展的機會成本,包括嚴格規范勞動關系、土地和環境用途管制;嚴格產業和人口準入條件;推進雙層分散化多中心網絡城市化,降低中小城市創新發展的機會成本。其次,千方百計提升創新發展的利益,建立健全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創新體系。第三,千方百計提升國際交往效率,建立健全高端、高效、高輻射的城市國際流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