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國城鎮化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振興發展的重要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全省城鎮化“十二五”規劃,對于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確保我省城鎮化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健康有序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一、統籌推進,開創吉林特色城鎮化建設新局面
(一)“十一五”時期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
“十一五”時期,我省大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全省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鎮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城鎮集聚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農民進城務工創業人數穩步增長,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我省“十二五”時期加快推進城鎮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城鎮人口逐年增加,城鎮化率逐年攀升。
“十一五”以來,全省城鎮人口持續增長,截至2010年底,城鎮人口達到1483萬人,比“十五”末期增加了57萬人;城鎮化率由52.5%提高到53.3%,高于全國平均城鎮化率3個百分點。
2.城鎮規模不斷優化,城鎮職能分工日趨合理
從城鎮規模等級來看,“十一五”期間,我省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2個,50—100萬人的大城市有2個,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有8個,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有16個,初步形成了以長春市和吉林市為核心,區域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各具特色的城鎮體系框架。從城鎮職能上看,以長春市和吉林市為中心,由四平、遼源、松原等組成的中部城市群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東部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和延邊州,城鎮以資源開發型為主;西部包括白城市,城鎮密度較小,城鎮人口較少。
城市等級 | 規模等級 (萬人) | 2010年 | |
城市名稱 | 數量(個) | ||
特大城市 | 100以上 | 長春、吉林 | 2 |
大城市 | 50-100 | 四平、白山(含江源) | 2 |
中等城市 | 20-50 | 通化、遼源、延吉、松原、白城、公主嶺、敦化、梅河口 | 8 |
小城市 | <20 | 舒蘭、九臺、樺甸、榆樹、蛟河、磐石、德惠、大安、洮南、琿春、龍井、雙遼、和龍、臨江、圖們、集安 | 16 |
3.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高。
“十一五”以來,全省城鎮道路、供排水、供氣、供電、通訊、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城鎮基礎設施有效供給能力大幅提高,促進了人口、生產要素、企業向城鎮集聚,增強了城鎮凝聚力。琿春發電廠、長春二熱等一批電源項目,長白山機場,長春輕軌二期工程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相繼竣工并投入使用。至2010年,縣城以上城市自來水普及率已達88%,比“十五”期末增加6個百分點;城鎮燃氣普及率達82%,比“十五”期末增加6個百分點;道路面積12691萬平方米,是“十五”期末的1.4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比“十五”期末提高近33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面積38000公頃,是“十五”期末的1.4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86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4平方米。
4.城鎮產業迅速發展,對城鎮化支撐作用增強。
“十一五”時期我省城鎮經濟快速發展,以中部城市群為中心、以東部、東南部、西部城鎮群為支撐的產業發展特色越發清晰。中部城市群重點打造了現代農業、加工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群;東南部城鎮群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建立了醫藥、旅游、食品等優勢產業;東部城鎮群積極發揮圖們江區域在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中的橋頭堡作用,著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西部城鎮群建立了能源產業、特色農業和汽車零部件配套等產業?!笆晃濉睍r期,全省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47.5萬人,比“十五”末期增加172.5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41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37元,分別比“十五”末期增長77%和91%。
(二)“十一五”時期城鎮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省城鎮化建設有了較快發展,但也存在著很多矛盾和問題。
1.城鎮化率存在“虛高”問題。“十一五”時期,我省城鎮化率雖然達到53.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達到實際城鎮生活水平的非農人口并沒有占到這一比例,許多屬于城鎮統計范圍內的礦山、農場、林場等職工及其家屬,雖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不具備城市特征,更接近于鄉村。
2.城鎮化推進速度較慢?!笆晃濉逼陂g,全國城鎮化率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而同期我省城鎮化率年均僅遞增0.16個百分點,增速明顯低于全國,與全國的差距也由高9.5個百分點,縮小為3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速度趨緩。
3.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偏低?!笆晃濉逼陂g,全省設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指標總體較低,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居住面積、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人均擁有鋪裝道路面積等指標均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少小城鎮基礎設施普遍缺乏,還處于由村莊向城鎮演變的起步階段。
4.城市吸納人口能力弱。我省長春、吉林兩個特大城市的規模和實力在全國特大城市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四平、遼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等地級城市的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橫向聯系薄弱,區域中心作用不強,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差,導致城鎮人口數量少,消費能力不足,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阻礙了城鎮規模的擴張。
5.機制約束限制了城鎮化的發展?,F有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社會保障及就業制度仍然帶有城鄉二元結構的痕跡,消除農村人口城鎮化的現實障礙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社保問題等使農民對進城仍心存顧慮,影響了農民向市民的轉化。
2005 | 2010(計劃) | 2010(預計) | 年均增長(%) | ||
城鎮化率(%) | 吉林 | 52.5 | 57.5 | 53.3 | 0.16 |
全國 | 43 | 47 | 50 | 1.2 | |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平方米) | 吉林 | 5.75 | 6 | 9.86 | 年均增加0.8平方米 |
全國 | 8 | 10 | 年均增加0.4平方米 | ||
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 | 吉林 | 23 | 27 | 年均增加0.8平方米 | |
全國 | 26 | 30 | 年均增加0.8平方米 | ||
城市供水普及率(%) | 吉林 | 83 | 88 | 1.2 | |
全國 | 90.2 | 95 | 0.96 | ||
城市燃氣普及率(%) | 吉林 | 76 | 82 | 1.2 | |
全國 | 82.9 | 90 | 1.42 | ||
人均擁有鋪裝道路 面積(平方米) | 吉林 | 6.82 | 7 | 增加0.18平方米 | |
全國 | 10.93 | 11.5 | 增加0.57平方米 |
(三)“十二五”時期城鎮化建設面臨的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是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我省城鎮化發展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1.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化工作,為我省推進城鎮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化工作,從我省現實歷史階段出發,做出了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新路子的重大戰略決策。2010年,省委九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的若干意見》,作為我省城鎮化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城鎮化的戰略決策,為我省“十二五”推進城鎮化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和發展機遇。
2.全面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措施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十一五”期間,國家針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及東北工業產業發展的特點,適時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為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充實了新的內涵,更加突出了統籌東北區域經濟發展和東北特點,以形成“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的新的增長極”為目標,為東北三省共同進行跨省區的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新的戰略發展機遇,為推動東北區域進行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
3.“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將為我省城鎮化建設提供強勁動力。
“十一五”時期,我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通過投資注入發展動能,通過項目集聚發展要素,通過創新轉化和釋放各類要素活力,大力推進以新型工業、現代農業、基礎支撐、現代服務業和民生富民五大板塊、300個重點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項目建設,投資規模逐年擴大,通過自主創新、科技研發,確定了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已初具規模?!笆晃濉逼陂g,我省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初步走上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為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持久動力。
4.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為城鎮化發展創造了重要的空間載體。
2009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為我省賦予了沿邊開放先行先試的權利,并提出打造“五個基地”的目標,加強長吉圖區域內產業分工協作與融合,加強與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承接,深化國際產業合作?!伴L吉圖”把吉林省最具潛力的開放優勢與最有能量的經濟增長優勢、最具魅力的資源優勢相疊加,勢必加速我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產業支撐,加速城鎮化發展。
(四)“十二五”期間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以規劃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民生為根本,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推動,長吉一體化率先帶動,東中西部區域聯動,城鎮鄉村共進互動,有步驟、分層次、有重點、高質量地推進全省城鎮化,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統籌城鄉、惠及百姓,符合吉林實際、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為吉林新一輪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十二五”期間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原則。
1.堅持重點突破,率先發展。率先實施長吉一體化,通過科學的規劃安排和必要的行政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實現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環境共保、經濟共榮、社會共進,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帶動和促進全省城鎮化進程。
2.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加強體制和政策創新,不斷強化政府對城鎮發展的調控和引導作用,發揮政策導向,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吸引各類必需的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相結合,促進城鎮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3.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堅持改革創新,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發展模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在戶籍管理、土地流轉、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和就業制度改革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著力消除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4.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立城鄉統一體制,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優化各種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均衡配置,推進土地集中、產業集聚、人口集聚。
5.堅持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把城鄉發展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集約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科學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促進城鎮化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六)“十二五”期間全省城鎮化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鄉接軌和比較均衡的公共服務體制框架基本形成,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全省形成長吉兩核帶動發展、地級城市快速跨越、縣城持續提升、中心鎮各具特色的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新格局。
1.城鎮化水平。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60%,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城鎮人口達到1680萬人。其中長吉一體化區域城鎮化率達到70%,區域城鎮人口達到525萬人。
2.經濟發展。到2015年,全省GDP達到1.5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2%以上,其中長吉GDP占全省比重達到50%。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35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160元以上,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92元,年均增長12%以上。
3.社會發展。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普及率達到95%,各縣(市)力爭有一所重點高中。加強縣域職業教育發展,每個縣(市)建成一所職教中心,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加強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力爭每個縣(市)建成一所標準化醫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60%。各市(州)所在城市均有文體活動場館。
4.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到2015年,供水普及率達到95%,集中供熱率達到80%,燃氣普及率達到90%,人均居住面積達30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11平方米。
5.生態環境建設。到2015年,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好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292天,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縣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危險廢物處置率和城鎮醫療廢物處置率達到100%。
二、科學謀劃,構建城鎮化發展戰略格局
按照“強化中部、構筑支點、區域聯動”的發展思路,依托“兩區四軸兩帶”的省域城鎮體系框架,加快形成以長吉為核心、中部城市群為依托、哈大和琿烏大十字交通主軸為支撐的全省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一)率先實施長吉一體化。
圍繞城鄉體系、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六個方面的一體化發展,構筑“兩核、三帶、四節點、十大功能區”的空間發展框架,全力推進長吉一體化。
1.“兩核”。即長春主城區和吉林主城區。要充分發揮長吉兩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整合發展空間,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2.“三帶”。即沿長吉北線的長東北開放開發先導區、九臺市和吉林北部工業新區,以及中間的卡倫鎮、龍嘉鎮、土門嶺鎮、左家鎮、樺皮廠鎮和越北鎮等重點城鎮,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農業機械裝備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等產業,以及總部經濟、航空服務、商貿物流等服務業,構建城市經濟產業帶;沿長吉南線英俊鎮、勸農山鎮、萬昌鎮、岔路河鎮、一拉溪鎮,以及搜登鎮、大綏河鎮等城鎮,尤其是以岔路河中新食品區為主要載體,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健康農產品生產、出口基地和農業生態新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帶;沿長吉南部凈月經濟開發區、奢嶺鎮、雙陽區、山河鎮、口前鎮以及北大湖鎮,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商貿、旅游產業,打造國內著名的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帶。
3.“四節點”。依托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生態稟賦,把九臺、岔路河、雙陽、永吉(口前)建設成功能互補、特色突出、集聚產業和人口的重要節點城市。
4.“十大功能區”。依托現有基礎,通過資源整合,發揮區位及產業比較優勢,打造長東北開放開發先導區、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凈月高端服務業集聚區、長春西新汽車產業開發區、長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開發區、長春空港經濟區、吉林北部工業新區、中新吉林食品區、北大湖冰雪旅游區、松花湖風景旅游區等十大功能區。
(二)加快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
鼓勵各市(州)依托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科學定位區域功能和作用,強化產業支撐,壯大經濟實力,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載能力,鞏固提升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在要素配置、產業集聚、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集聚輻射作用,加快產品、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向周邊縣(市)及鄉鎮延伸,建設以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周邊縣城及鄉鎮為支點,融合互補、組團發展的城市群。科學合理規劃區域布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構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格局。加快培育重要節點城市,積極支持哈大軸線和長吉圖沿線重點縣城的發展,鼓勵扶持區位條件好、人口規模大、經濟實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縣城,盡快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能力的大中城市。2015年,3個區域中心城市人口規模達到50~80萬人,5個達到30~50萬人;20~30萬人的重要節點城市達到9個。
(三)全面促進縣城的建設發展。
按照賦權、放開、搞活的思路,深入實施縣域突破戰略,鞏固擴權強縣成果,打造城鄉統籌的重要載體。選擇區位條件好、人口與經濟規模大、發展潛力強的縣城,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大中城市,全省形成職能分類明確、產業分工清晰、規模梯度發展、東中西部聯動的縣城發展格局。圍繞長吉核心和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打造一批承接產業轉移、勞動密集型和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衛星縣城。依托交通和區位優勢,強化與沿線中心城市的產業關聯度,打造一批沿哈大和長吉圖軸線的支點縣城。東部縣城立足做精做美,建設一批特色產業鮮明、旅游產業發達、生態和人文環境良好的縣城;西部縣城立足做優做特,培育一批資源優勢明顯,以資源轉化為主,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縣城。2015年,10~20萬人以上縣城達到20個。
(四)培育若干特色小城鎮。
依托我省小城鎮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充分發掘人文、地理、歷史等文化底蘊,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提高經濟實力。“十二五”期間,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經濟發達、功能健全的要求,選擇一批交通條件便利、經濟基礎較好、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以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功能為重點,建設具有吉林特色、國內知名的小城鎮,以帶動全省小城鎮健康快速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小城鎮建設投入,加強城鎮規劃管理,提高城鎮設施水平,重點抓好重點鎮的供水、排水、道路、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通信網絡建設,完善文化教育衛生設施,促進農村人口、鄉鎮企業、農村商貿、服務設施等向重點鎮集中。鼓勵和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創業,形成城鎮化和工業化齊頭并進,產業調整和勞動力轉移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5萬人以上小城鎮達到10個以上。
三、轉型升級,強化城鎮產業功能
以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為依托,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塊狀經濟的形成,推進工業化進程,促進城鎮化發展。
(一)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推進產業創新和集聚,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擴大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生產規模,延伸產業鏈條,細化分工協作,提高產業關聯度和集中度。以一汽為依托,以長春市汽車產業開發區和吉林市汽車工業園區為載體,建設長春市300萬輛和吉林市100萬輛汽車生產基地,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依托吉化、吉林油田,大力發展精細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碳纖維材料,促進石化產品由中間產品向終端產品轉型,打造雙千億總產值和千萬噸產能的石化產業基地。依托大成、華潤生化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打造特色突出、技術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基地。重點加快汽車化學品、汽車化工專用料、汽車橡塑零部件工業園區建設,推進產業間配套融合發展。
(二)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
推動軌道客車、光電子、醫藥、冶金、建材等優勢產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努力向高端、精品、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加快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加快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建設,建設北方醫藥產業基地,提升現有千萬噸鋼和冶金深加工基地的科技水平和市場份額。
立足區域特色優勢資源,促進資源深度轉化,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和產業支撐,推動城鎮差異錯位發展。進一步促進糧食、林產品、畜產品精深加工,發展綠色、安全、健康產品;加大油氣、油頁巖、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盡快擴大產能,形成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深度開發人參、礦泉水、林業、梅花鹿等吉林獨特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和運作機制,提升產業素質,打造國際品牌。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在擴充、提升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貿易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突出發展為現代生產生活服務的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農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吸納就業能力強和市場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務業。拓展文化、旅游、休閑、物業等新興服務業。依托生態、歷史和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以長白山等“吉林八景”為主體的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動全省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提高旅游業發展水平。挖掘開發文化資源,積極發展以文化創意為支撐的創新產業,培育現代傳媒、動漫游戲、咨詢策劃等現代新興文化業態,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優勢,提高文化產品的精深度和附加值。加強全省服務業資源整合,扶持壯大一批規模經營、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的服務業龍頭企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構建起覆蓋面廣、帶動力強、增加就業機會多的現代化服務業體系。
四、強化支撐,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民生項目投入的有利時機,謀劃項目,加大投入,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機場和城市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園林綠地以及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保障水平。
(一)構建全省城鎮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銜接順暢、安全可靠的綜合運輸體系為目標,加快區際、城際、城市、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和一小時經濟圈。
1.構建方便快捷的公路運輸網。加快“五縱五橫三環四聯”高速公路網建設,基本形成以長春為中心,北上黑龍江、南下環渤海和京津冀、西通蒙東地區、東至俄朝的快速通道網絡,力爭實現縣縣通高速。
2.提升鐵路運輸通達能力。加快客運專線和快速鐵路建設,加強省際通道和對外通道建設,形成“五縱三橫”鐵路運輸網和“一環兩線”快速鐵路網,加快吉琿高鐵、長白高鐵等重大工程建設,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鐵路、鐵路通口岸。
3.增強機場運輸功能。完善以長春機場為主,長白山機場、延吉機場、通化三元浦機場和白城機場為輔的“一主四輔”格局,推進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
(二)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1.加快城市道路建設。完善城市內部交通道路系統和配套設施,優化城市路網結構,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快速高效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著力緩解大中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加快長春地鐵、輕軌工程建設和長春龍嘉機場換乘中心建設。
2.增強城鄉供水能力。加大城市供水能力建設,加強全省城市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建設,降低供水管網漏失,提高供水水質監測能力。實施水利、引水和灌區改造等三大重點工程,完成哈達山、引嫩入白等骨干工程建設,啟動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和重要城市、重點地區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到2015年,全省總供水能力達到150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全省用水需求。
3.提高城市供熱保障能力。大力發展集中供熱,加快城市集中供熱設施建設和供熱管網改造,推廣“背壓機組”和大型區域供熱鍋爐房,改造供熱主干管網,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和供熱效率,縣級以上城市全部完成“暖房子”工程。2015年縣級以上城市集中供熱率達到80%。
4.推進“氣化吉林”工程。加快建設省內天然氣主干網及支線管網和城市管網,實施現有企業氣化改造,謀劃和推進天然氣化工、天然氣調峰電站和大型儲氣庫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城鎮陳舊老化管網改造,提高安全供氣保障能力。到2015年,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5%,實現縣縣通天然氣,天然氣氣化率由16%提高到62%。
(三)加快城鎮信息化建設。
1.提高信息服務支撐能力。完善信息網絡,積極部署大容量光纖寬帶網、高速3G網、數字廣播電視等新一代網絡,推進電信網、互聯網和有線電視“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無線城市建設,加快實現長吉兩市固話、移動電話“同網同費”。提高光纖寬帶城市到樓入戶接入能力,擴大農村覆蓋范圍,實現城市光纖到樓,農村光纖到村。
2.實施“數字吉林”工程。大力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業務應用,充分發揮地理信息資源作用,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信息數據資源庫建設為切入點,加快“數字吉林”工程建設,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管理水平及服務民生。
(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各項資源。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行縣(市、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縮小校際間差距。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在經費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城鄉間、區域間差距。加強縣域職教中心建設,引導每一個縣建成一所縣級職教中心,提高學校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
2.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和財政補助,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到2015年,力爭使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城鄉居民,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率達到92%。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研究制定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積極推進信息平臺建設,爭取醫療保險結算在長吉兩市率先實現“一卡式”服務。加快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笆濉逼陂g,每個縣至少有1所達到標準化水平的縣級醫院,每個行政村都要有衛生室,市轄區和縣級市都要有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3.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公益性文化基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重點加強市(州)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建設,完善省、市、縣(區)級三級圖書館網絡,省、市和重點縣三級博物館網絡,省、市、縣(區)、鄉(鎮)、村五級文化活動設施網絡,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體育事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面向大眾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加強行政村體育健身場地和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努力構建健全的體育產業體系。
五、科學管理,提高城市質量水平
按照“科學、嚴格、精細、長效”的原則,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一)提高城市規劃編制水平。
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高起點編制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各類城市規劃編制的前期研究工作,科學預測城市人口發展規模,合理確定城市生態環境、土地、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目標,劃定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范圍,制定嚴格的空間管治措施。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要求,積極轉變城市規劃修編方式,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確保城市規劃修編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和城市規劃專業要求,又能體現地方特色。加強規劃法制建設,強化對城市規劃實施工作的監管,確保城市規劃得到有效實施。
(二)加大城市建設力度。
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努力提高建設檔次,啟動實施一批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拉動性的城市建設大項目,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城市道路交通網絡,提高城市供排水、供熱、供電、供氣能力,逐步構筑功能齊全、布局科學、規模合理、節能低碳、高效協調、管理規范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大力實施硬化、綠化、亮化工程,改善城市環境和面貌。合理改造舊城,高水平建設新城。依據城市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居民風范和生態環境等來打造城市亮點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應急能力體系,增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確保城市安全。
(三)創新城市管理體制。
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責權一致、講求實效的原則和科學有序、協調高效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職能,形成城市管理與城市規劃和建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新機制。堅持管理重心下移和屬地管理,增強條塊管理的互補性,努力消除管理盲區。要充分挖掘街道、居委會、物業部門的管理潛力,落實各層面管理職責,形成立體交叉管理網絡,通過疏堵結合和源頭控制,變突擊整治為長效管理。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投入機制,運用市場機制,多方引導國內外各類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推進城市管理數字化及智能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宣傳教育等多種手段拓展城市管理的廣度和深度,做到市區與郊區、治標與治本、整治與疏導并舉,形成規范有序、結構合理、開放透明、保障城市安全高效運行、市民安居樂業的長效管理機制。
(四)加快城市管理法制建設。
依法對城市進行管理,制定和完善土地、房產、建筑、市政、園林、市容環境衛生、交通、環保等方面的城市管理法規、規章及實施細則,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城市發展規律要求的城市管理規章制度體系,使城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隊伍建設,確保嚴格執法、秉公執法、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政務公開,建立綜合執法與市民的信息交流平臺,公開執法標準,及時公布處理結果,提高政府執法的透明度,使城市管理從傳統的以行政手段為主向以法律手段為主的方向轉變,逐步形成“依法管理、全面覆蓋、綜合執法、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城市管理執法新體系。
六、生態宜居,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按照人居空間環境舒適、人文社會環境良好、生態自然環境優美、生產環境清潔高效的要求,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保障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大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能力,構建以東部長白山森林帶、西部草原濕地防沙帶為骨架,以中部平原、中東部半山區、西部平原等農業主產區為支撐點,以其他禁止開發區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格局。依托我省東中西資源環境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格局,按照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以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轉變的原則,加強東部地區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保護、天然植被的保護和恢復;推進東中部地區水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強化西部地區草原濕地保護和荒漠化沙漠化鹽堿化治理;實施中部地區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黑土地保護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吉林”,打造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態環境。
(二)加強城市環境保護。
以創建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為目標,從迅速改變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入手,改善和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促進城市綠化、美化,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衛生城市。加大城市供水能力建設,創建“節水型”城市。重點實施中部飲水工程建設,強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治理保護,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縣城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并正常運行。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產業化,縣城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改善城市能源結構,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生產企業,控制揚塵、汽車尾氣與噪聲污染。重點圍繞道路交通、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維護、建筑外觀、棚戶區及危舊房、城市進出口和城鄉結合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群眾關心、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問題,全面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走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城市發展與生態容量相協調的城鎮化道路。
(三)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以凈化潔化美化農村環境和提高農村群眾生活質量為目標,全面開展以畜禽糞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廢整治、化肥農藥污染整治、村屯改造治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逐步建立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規模較大的村莊應進行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居住分散的村莊可進行人工濕地、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運行體系,提高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積極推進家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改進和完善畜禽糞便處理等措施。加強對農藥、化肥和農膜使用的環境安全管理,優化用肥結構,積極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規?;a,減少面源污染。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食用菌生產等技術,探索利用秸稈生產燃氣、炭棒等綜合利用途徑,通過推廣新能源,減少農村污染因素。加強村屯街路、圍墻、院落統一整治,達到整齊美觀,大力開展村屯綠化、美化、亮化,整體改變農村面貌。鼓勵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到2015年,100個以上鄉鎮完成生態鄉鎮創建工作,300個村達到市州級生態村創建標準。
七、統籌城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以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轉變農業傳統發展方式,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力培育上規模、帶動力強的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構建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要支持各類農業主體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完善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全面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重點發展優質高值、綠色安全農產品,積極培育集中連片的特色優勢產業帶。積極發展生態節約型農業,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循環農業、數字農業、園藝農業和節水、節肥、節藥等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突出自身資源特色與技術需求,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科研投入體系。鼓勵各類農業產業主體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以城帶鄉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大對農村路、水、電、通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務功能和質量,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提檔升級現有通村路網,逐步形成城鄉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網。實施農村村內道路硬化亮化工程,逐步實現村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亮化目標。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推廣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統籌城鄉電信設施、有線電視設施、社會治安公共設施建設與管理,實現城鄉信息互動、共享。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建設適應農民群眾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體系。
(三)積極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加大對中心鎮的政策支持,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強化產業支撐,壯大經濟實力,使中心鎮成為聯系城市與農村的紐帶和農村人口的集聚點,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樹立“村莊整理”的理念,強化村莊布局規劃的控制,對規劃明確撤并的村莊實行萎縮性管理,加快改造城中村、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建設中心村,推動村莊布局集聚優化。大力推進農村社區服務,將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拓展,引導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技、法律、社會治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進入農村?!笆濉逼陂g,規劃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型社區。
八、改革攻堅,創新城鎮化體制機制
以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核心,積極推進戶籍、土地流轉、社會保障體系等相關配套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一)積極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以實現全省人口的自由居住和遷移為目標,以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為突破口,進一步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適度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全面放開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實行有利于吸引資金和人才的城鎮戶口遷移政策,促進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居民。全面推行暫住人口居住證制度,居住證持有人在升學、社會保險、就業培訓、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逐步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自理口糧戶口及其他類型的戶口性質劃分,按照常住地戶口登記的原則,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
(二)著力推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探索節約集約用地的城鎮化模式。建立規范的城鄉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基本要求,采取出租、轉包、入股、互換、轉讓等流轉形式,促進土地向種田能手、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園區集中,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土地規?;?、專業化經營。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權益置換城鎮公共服務的有效機制,解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鼓勵農民退出農村、融入城鎮。充分發揮土地的融資功能,利用土地出讓預期收益,通過抵押、入股等方式進行融資,搭建土地收購儲備和城鎮建設的融資平臺。
(三)全面推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逐步實現社會保障由城鎮為主向城鄉統籌、由城鎮職工為主向覆蓋城鄉居民的轉變,加快建立以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為主體,管理和服務社會化,城鄉統一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將外來從業人員和農村遷移人口、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完善社會救濟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等社會救助事業,擴大社會保障面,多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保障老弱病殘人員、城市生活無著落人員和困難災民的基本生活權益。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搭建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平臺,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不同地區間的有序流動。把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和就業服務工作向鄉鎮延伸,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和完整的就業管理體制,創造有利于農民進城務工的平等就業環境。
(四)創新城鎮建設投資機制。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多方融資”的模式,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境外資金,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公共事業運行管理,增強城鎮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投入產出和投融資的良性循環。拓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渠道,整合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資源,搭建市場化運作的新型融資平臺,多方籌措建設資金。進一步發揮信貸資金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擴大對重點項目的信貸投放。支持城市重大建設項目通過申請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進行投融資。完善城鎮金融服務體系,鼓勵支持域外金融機構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有條件的縣積極引進域外商業銀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推動金融服務便利化。
九、凝心聚力,實現城鎮化發展宏偉藍圖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城鎮化有序推進。
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城鎮化工作,把推進城鎮化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城鎮建設工作領導機構,及時研究和解決城鎮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圍繞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推動城鎮化相關制度的改革創新,建立起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的工作機制,抓好城鎮化規劃的組織實施。要完善城鎮建設目標責任制,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責權利相統一的城鎮建設責任體系,確保城鎮建設順利開展。把城鎮建設納入年度責任目標考核,強化督促檢查,嚴格考核兌現,推動工作落實。
(二)完善規劃編制體系,指導城鎮化科學發展。
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功能、提高質量、集聚人口”的方針,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和“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原則,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修編和完善省、市、縣、鎮四個層級的城鄉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對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先導、統籌作用。增強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深度,完善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增加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覆蓋率。理順各級各類規劃間的關系,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系,搞好城鄉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銜接,合理確定城市性質、規模結構、發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為城鎮化預留合理的發展空間。認真貫徹落實《城鄉規劃法》,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管理體制,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保證規劃的依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