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在城市居住6個月以上,即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人口。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為69079萬人,比重達51.27%,占比首次超過鄉村人口
2億進城務工者“一只腳在城,一只腳在鄉”;一些地方的土地快速城鎮化,失地農民“被上樓”。他們中多數未能享受真正市民待遇
我國的實際城鎮化率基本可以斷定介于37%—41%之間
本報記者夏斌(以下簡稱記者):中國每年有1500萬人口向城市轉移,相當于轉移了一個倫敦。但也有人說,中國的城鎮化率有“水分”。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原新:判斷城鎮化率高低,焦點是把握流動人口的歸屬問題。在我國,城鎮化率的概念更多是指“居住地城鎮化率”,即只要在城市待了6個月以上,不管是戶籍居民還是流動人口,都屬于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人口。按照這一標準,包括2.3億常住流動人口在內,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確實邁上了50%的大關。
但是,長期居住在城鎮的農村流動人口尚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的生產生活。嚴格來說,如果把流動人口全部視為農村人口,并還原到戶籍登記地,那么我國的城鎮人口將只有4.61億,城鎮化水平僅為34%左右。如果將一半的流動人口還原為農村戶籍,那么城鎮化率的數值將變為42.73%。
一般認為,人口城鎮化不是單純的人口遷移和集中的現象,而涉及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演變及城鎮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綜合考慮是否享有居住地社保等多種因素,我國的實際城鎮化率基本可以斷定介于37%—41%之間。
■人口城鎮化的實質,是工業化過程中人口逐漸向城鎮的集中。我國人口城鎮化存在過程快速、水平虛高和質量偏低現象,其根本原因是流動人口的城鄉歸屬不明及相應的社會公共政策配套滯后
■只有城市新移民能夠獲得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社保、就業與收入分配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公平獲得參與城鎮經濟社會建設和分享發展成果的機會,才可稱之為高質量的城鎮化
失地農民未享市民待遇,這種“城鎮化”須改正
記者:中國的城鎮化用30年趕上了西方一兩百年的城市化進程。在超過50%的城鎮化人口中,除了“虛胖”,我們還應該注意哪些容易出現的問題?
原新:其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城鎮化率年平均增長1.01%,而德國1890年至1900年間年均上漲1.2%,日本1950年至1980年間年均增長率也近1.29%。可見,中國城鎮化速度在世界發展史上并不特殊。目前,大部分歐美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都達70%以上。按照這一標準,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首先,人口城鎮化水平只是一個表象,其實質是工業化過程中人口伴隨經濟社會現代化逐漸向城鎮集中。我國人口城鎮化存在過程快速、水平虛高和質量偏低現象,造成這個特點的根本原因是流動人口的城鄉歸屬不明以及相應的社會公共政策體系配套滯后。只有城市新移民能夠獲得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社保、就業與收入分配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公平獲得參與城鎮經濟社會建設和分享發展成果的機會,才可稱之為高質量的城鎮化。
其次,不能只要土地城鎮化。近年來,我國土地城鎮化速度遠超人口城鎮化速度。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而目前的現狀是農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一部分農民“被上樓”或被就地城市化,但多數未能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這種“偽城鎮化”必須改正。
還有,城鎮化不是“萬能鑰匙”。城市是人類集約資源、提高生存質量和發展能力的自覺選擇。然而,城市承載力不是無限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也并不意味著“三農”問題會自動地迎刃而解。
涌向城鎮的流動人口長期邊緣化將致“社會病”
記者: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預計將達到70%。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進入城市,會出現哪些新問題?
原新:伴隨流動人口大規模涌向城鎮,有許多衍生問題漸漸浮現。
一、城鄉戶籍制度的實質性改革步伐緩慢,導致流動人口長期處于邊緣化。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流動人口從事建筑業、工礦業等高強度體力工作,高達40.9%的被訪農民工反映找不到穩定的工作;被調查者90%以上每周工作超過5個工作日以上……因享受不到基本的權益保障,不少人產生了自卑、壓抑、失落、孤獨情緒。
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落后于城鎮化發展。調查顯示,74.8%的流動人口未參加任何保險;2/3以上的流動人口不去正規醫院看病,原因是缺乏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欠缺,已影響到城鎮化人口的發展權。
三、人口城鎮化衍生新“三農”問題。伴隨著人口城鎮化,農業從業人員逐年減少、組織渙散且呈現老齡化和女性化特征。同時,大量的農民變成單一的糧食消費者,無疑給糧食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51%的城鎮人口中可能出現“逃離北上廣”現象
記者:從巴西、墨西哥來看,單靠幾個特大型都市來承載龐大的流動人口,將導致城市無序擴張乃至“貧民窟”現象蔓延。請問,中國應該如何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
原新:中國的城鎮化人口在國土分布上“一頭大”,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我們要走出一條不同于拉美模式的城鎮化道路,既要強調以工業化來支撐城市化,也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應把小城鎮和中小城市的產業基礎做強,有產業以后才能支撐相應的人口,才能吸引人來就業、定居。
這個趨勢其實已經冒出了一些苗頭。比如,農民工跨省流動的比重,在2008年達到高峰以后,近3年來都在下降,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省內就業。事實上,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工業化、城鎮化的空間布局必然會變。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人口向中小城鎮轉移,是一個趨勢。我估計,現在51%的城鎮人口里面,還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進行“二次遷移”,即所謂“逃離北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