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縣僅是一個縮影。截至2011年底,成都城鎮化率達67%。相比2006年,提高5.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逾1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的主體,老百姓的積極性來自哪里?放眼成片的城鄉新居、細察城鄉居民的生活、感受嶄新的風貌,答案徐徐展開。
新家園:人是建筑的主人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散落的村居聚集起來,產業發展的空間騰挪出來,現代化設施齊備、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區成為農民的新家園。
步入都江堰天馬鎮金陵花園新型社區,一幅美景展現眼前——幢幢小別墅矗立小徑兩旁,房屋前后的木柵欄里種著花草或蔬菜,潺潺流水從社區蜿蜒而過。社區里,醫院、通信服務站、超市、派出所、幼兒園一應俱全。目前,金陵花園安置農戶183戶、553人。
來到村民周計花家時,64歲的周計花正和社區里的老人坐在屋前閑聊。推門而入,客廳里是嶄新的沙發、茶幾、電視;廚房里是全套櫥柜、新款抽油煙機。周計花說:“水、電、氣、光纖都通了,我們過的是城里人都羨慕的日子,房子漂亮,空氣新鮮,吃的是自己種的蔬菜。”
新家園是一個人與產業、人與環境共生共融的有機體。“現在才曉得啥叫‘人是建筑的主人’。”都江堰市壹街區問道西路45號洪桐園內的居民彭生秀說:“居住、購物、休閑、文化娛樂等都在小區內,非常方便。”占地約1平方公里的壹街區,配套建設了圖書館、文化館、工人文化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大型超市、小學、停車樓等近1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
新生活:住在農村生活很城市
“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有效解決城鄉二元制結構明顯帶來的矛盾,讓農民的生活翻開嶄新一頁。
就業方式的轉變最為明顯。
在郫縣安德鎮,有1.8萬勞動力實現就業轉移,其中8900人進入園區或城鎮就業。每天早晨,家住安德鎮平樂村9組的宋書學騎著摩托車到鄰近的泉水村“上班”:當蔬菜基地的技術指導。宋書學是當地知名的種菜能手,她覺得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比自己種菜輕松,且還能學技術,和農業專家交流。宋書學說:“泉水村五六十歲的老人,在基地打工每月可掙一千七八。年輕人進豆瓣廠,每月能掙2000余元,還有每年的土地保底收入。”
近年來,成都市通過確實權、頒鐵證,讓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要素能按相應規則自由流動,農民不用拴在土地上,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四川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增速排在前兩位,分別增長39.4%和38.4%。
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
安德鎮以川菜產業園區為 “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已建成2.4平方公里工業新城,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加。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4年的3978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8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5∶1縮小到1.93∶1。
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同時,基本公共服務也不斷向均等化邁進。
6月14日,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68歲的張經吉領到6月份養老金313元。張經吉說:“當了一輩子農民,做夢都沒想到可以像城里人一樣領‘退休工資’。”
早在2008年,成都已實現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統一、待遇一致;2010年,成都建起城鄉一體的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并軌;截至2011年底,實現養老醫療保險體系城鄉全覆蓋……率先建起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通過“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成都逐步實現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等城鄉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全覆蓋,形成城鄉社會事業均衡發展。
新風尚: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大躍升
嶄新的生活,孕育出新的風尚。
走進泉水村二組村民王昌瓊家,寫著“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兩個垃圾桶映入眼簾,“村里實行垃圾分類處理,不僅每家每戶有兩個垃圾桶,院落里的大垃圾桶也是兩種。”王昌瓊介紹,今年2月,村里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剛開始大家不習慣,可現在都知道廢紙、塑料、玻璃、金屬物是可回收垃圾。
作為管理46戶人家的院落長,王昌瓊發現,抽葉子煙的大爺不隨處敲煙桿兒、吐口水了……
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政府大踏步從民間事務中撤出,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探索建立新型基層治理機制,不僅為老百姓自主決策留下空間,也為整個社會創造出和諧氛圍。
以都江堰市鶴鳴村為例,村支書劉文祥告訴記者,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后,村里先后召開村組會17次、院壩會154次,反復研究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房建設問題。討論后,大家決定成立村(社區)議事會、監事會。
通過村民議事,鶴鳴村在確權頒證路徑方面,探索出“九步工作方法”。此后,在災后恢復重建中,重建方式、重建選址、戶型設計、工程監理、土地流轉等諸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均上議事會討論。
2008年,不僅鶴鳴村,邛崍市油榨鄉馬巖村、雙流縣興隆鎮瓦窯村也成立了村民議事會。同年7月,成都市推廣村民議事會機制,包括此內容在內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隨后被列入統籌城鄉四大基礎工程之一。
“現在工作起來很輕松。”都江堰市向峨鄉鹿池社區支部書記鄒小林告訴記者,因為有村民議事會,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宜全部由議事會民主決策。
矛盾少了、扯皮少了,與新型社區相適應的新風尚在社區洋溢。
2010年6月,208戶居民搬進鹿池社區。隨后,一場按“群眾參與、自治自管、共建共享”原則開展的共同管理好新社區的實踐開展起來。“安全、衛生等都由村民自己負責。”鹿池社區3組吳舟群介紹,自己每月1日至2日負責清掃門前的路面,運送樓棟垃圾,每月13日晚負責治安巡邏,“大家輪流打掃、值班,誰也沒意見。”
類似的例子不少。天馬鎮金陵花園社區內,不時可看到“十要十不要”的標牌——“要講究衛生,不要亂扔垃圾……要自強自救,不要等靠要……”;龍泉驛區蒲草村通過選舉產生議事會,并成立群團工作委員會、農業合作聯合社、公共服務中心,構建“五會一社一中心”村級治理模式。
通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鄉群眾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內在動力和活力被進一步激活。(記者 董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