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標語,我非常熟悉。前年西安一家媒體策劃了一次采訪活動,經過天水時,我采訪過當地市政府,看到過這個標語。不僅接待辦有這條標語,當地負責接待來訪人員的某家賓館墻上也有。當時我沒覺得這有什么奇怪的,這樣重視接待的標語在地方司空見慣,沒想到今天被網友拍到上傳微博后成了新聞。記得當天天水市政府準備當晚7點設宴接待來訪記者,可車在高速上出了故障,晚上10點多才到天水。當時的副市長帶著一群人餓著肚子在賓館等我們到后才開宴,還堅持表演了準備好的地方戲。由此可見當地對接待的重視。
接待就是生產力,天水市接待辦說了一句大實話,很多地方的接待部門,雖然沒有喊出這樣的口號,但絕對是將此當作一個“硬道理”來貫徹的。其實,這樣的口號在大道理上也沒什么錯,讓客人產生好感的接待,確實是能產生出效益的——比如現在地方都熱衷于招商引資,商人來了后,政府通過接待讓商人對當地產生了好感,商人決定投資,這就創造了生產力。接待本是一個中性詞,廣義的接待并非如公眾想象的那般都是公款吃喝,而是一個城市對待客人的態度,負責接待的,不僅是政府部門,城市每個人對客人都要有接待精神。
“接待就是生產力”這句實話,為什么會在網上招來罵聲一片?
首先,與“接待”這個詞的污名化密切相關。在一次次接待丑聞和亂象后,“接待”成了一個見不了陽光的貶義詞。提起接待,人們想起的都是酒店里見不得人的觥籌交錯,動輒上萬元的餐費,動輒上茅臺五糧液,動輒上中華煙。當然,接待腐敗遠不只是在餐桌上,還有借機的公費旅游和娛樂。一次次諸如“山西平遙一年公務接待花3000萬”、“某地煙草局一個月吃掉300多萬”之類的丑聞,讓公眾一看到接待這個詞,想起的全是腐敗。
然后,與潛規則密切相關。在一個一切按制度和規則辦事的社會中,接待只是一個禮儀,而在中國的官場運行中,接待則扮演著潛規則潤滑劑的作用。很多資源的分配權,掌握在上級官員手中,下級爭取資源需“跑錢”,而不是老老實實地走程序。這種情況下比拼的就不是“項目是否適合地方”,而是“哪個地方接待得更好”。如果接待讓領導滿意,讓考察組開顏,項目可能輕易批下,否則就可能處處是障礙。
正因此,接待在很多地方由一把手親自抓,接待成為最重要的工作,接待必須做到事無巨細的地步,甚至印制了規范接待的手冊,研究來訪領導的偏好。
最后,當然也與財政的不透明密切相關,“接待費”成為一個無底的黑洞,公眾根本看不到這個黑洞里每年要投多少錢,看不清每一筆接待費的賬目。無公開,不正當,接待費一筆糊涂賬之下,“接待就是生產力”自然就容易讓公眾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