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馮俞宅建筑群周圍的大水還沒退去,一輛三輪車正在水中前行。本報記者 盛高 攝
浙江在線06月20日訊 才一入梅,大雨就傾盆而下。
四合院乍一看像游泳池;車子開過,民權路波濤洶涌;成片成片的古建筑群被淹,千年古鎮江北慈城成了“威尼斯”。
昨天早上雨終于止住了,記者再次探訪古鎮時,水只褪去了一點點,成片的古宅依舊浸泡在水里,蒼白無聲。
是什么原因,讓這座千年古城如此狼狽,只要一下雨就被淹?未來慈城的水怎么治?昨天,記者進行了了解。
這場暴雨已整整下了兩天,慈城地區的總降雨量已達到258毫米。
主干道民權路上有兩三公里的積水帶,四合院儼然成了小型游泳池,連全國文保單位馮宅都被雨水倒灌。
昨天早上,雨止。雨后的古鎮恢復平靜了嗎?昨天,記者再次探訪慈城。
主干道民權路上的雨水已經褪去,但許多民宅的水依舊沒有排出。
太陽殿路上的整片古建筑群仍舊浸泡在水里,最深能到膝蓋。
馮俞宅原是明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布政房主人馮叔吉古宅的一部分,其中馮宅已經歷了600多年歷史風霜,整個建筑群是江南地區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可一場暴雨,讓眼前的古宅汪洋一片。墻面水跡斑駁,外墻上石灰脫落,整個建筑群仿若一座廢舊的磚瓦塊。
從前天開始,一直到昨天下午,馮俞宅已經在水里浸泡超過了30小時。
對此,寧波的“文保狂人”、2008年曾獲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的楊古城很是不滿。他告訴記者,磚墻結構的古建筑里外都貼著一層石灰,就是靠這層石灰粘著整個墻面,水一泡肯定會有松動脫落。
“這樣泡下去,馮俞宅不知道要減壽多少年!”楊古城說。
原因
工業化、城市化,原來的水系遭破壞
在馮宅的門口,記者碰上一位盧姓的老大爺,在這里已經住了72年。
在他的記憶里,古城從上世紀末開始,一遇大雨,馮宅就會被淹,民宅進水更是家常便飯。
作為千年古縣城,2010年10月,寧波為了對慈城進行保護,還頒布了國內首部古縣城保護條例。
可僅僅一場暴雨,就讓慈城成了“水城”。
慈城的積水為何排不出去?慈城鎮黨委副書記褚有為歸納出了兩點原因。
工業化、城市化被他排在了最前面。
古時的慈城,周邊都是農田,城內一般是一街一河,城外還有護城河,整個水系一脈相通,最后排入姚江。
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古城周邊的土地都建起了廠房、高樓,再加上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慈城流入姚江的口子上建起了姚江大閘,大閘一關,慈城內的水系就成了死水。
一面河水變臭,一面路不夠寬出行不便,于是城內的小河都被填埋造路,漸漸地,當暴雨來襲時,三面環山的古城就成了“水城”。
困惑
現有的方案都無法解決古城排水難題
一下暴雨,慈城就只能成為“水城”嗎?記者了解到,目前慈城外圍的排水系統是由政府在做,而古城內則由寧波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下簡稱“慈開”)來做。
褚有為說了一個數字,在過去5年,慈城在水利方面已經砸下去了10個多億。
一個是“姚江東排”工程將新增一排口;一個是慈江的整治清淤工程等。
另外,政府在慈城的東西兩面建了兩個排澇站,其中東面的2009年汛期已啟用,另一個今年8月前可以啟用。
做了這些工作后,慈城積水問題能解決了嗎?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褚有為認為要達到20年一遇的防治標準,還是有些困難。
而對于古城內的排水系統,慈開總師辦主任段聞生說,在2002年到2007年期間,他們曾做了一個論證:是否可以恢復古時“一街一河”的樣子。所謂的“一街一河”就是每條道路旁都有一條同樣寬的小河。
然而這個方案最終被否定,原因有兩個,其一古城道路太窄,如果恢復小河,機動車就無法同行,還有一個原因是只要姚江大閘還在,恢復了小河也是死水。
在慈開公司的十二五規劃中,有一條是明確的:將恢復東西走向的一條解放河。慈開還有一個計劃,是按照50年一遇的標準重新修整環古城城墻,將山水擋在城外,不過這個計劃在十二五期間還看不到。
而對于古建筑馮宅,2009年時慈開曾出于景觀需要在它的前面恢復了一條200米長的小河,然而這對于馮宅的排水來說,根本不起作用。
對此,段聞生顯得很無奈,“馮宅地勢比較低,標高在2米,而護城河的一般水位就是1.7米,像昨天,馮宅的水位和護城河是相平的,所以只有水系打通,水才能出去。”
無論是政府在打通外圍水系時,還是挖開疏通古城內水系,都面臨著問題,就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