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電企所違之“法”該改改了
時間:2012-05-25 09:10:36
來源:中評社
就在國企電廠紛紛叫喊虧損之際,“魏橋電價比國網低1/3以上”的消息不脛而走,魏橋的掌舵人張士平,也再度從“山東首富”迅速成為挑戰“電老虎”的標桿性人物。而近日,中電聯有關人士公開表示,“魏橋模式”違法了相關法律條文。
本來,作為高耗能企業的魏橋鋁業,自備電廠并非稀罕事。不過,由于良好的運營和管理,魏橋不經意間竟可為周邊部分居民供電。雖然魏橋對外供電的規模很小,但一下子還是讓傲慢的國有電廠甚是緊張。就在民資標簽的魏橋發電野心不斷顯露之際,國企電廠自然有招安魏橋的想法,二者矛盾由此產生。
廣州日報發表財經評論員倪金節文章表示,一直以來,囿于諸多體制因素,國有性質的電力企業生產效率較低,成本控制效果不佳,致使電價處于“只漲不跌”的尷尬境地。近期,不少地方舉行居民階梯電價聽證會,試圖再度上調電價。在此當口,加上通脹水平的居高不下,民眾自然將目光聚焦在了魏橋的低電價模式,并希望魏橋模式能打破畸形的電力壟斷格局。
電力公司一直是國企當家,普遍存在過分強調國企利益,而忽略了民生利益的情況。電價只漲不降,自然引起大家對電力壟斷的抨擊。
文章分析,從效率角度來衡量,魏橋模式確實有著獨特優勢。電力企業最核心成本是電煤成本和人力成本,魏橋在這兩方面的成本控制上都做得很好。由于公司治理機制完善,魏橋投資決策相對科學,使得他們往往能夠在煤價較低時買入。而虧損中的國營電廠,因為資金緊張,往往不能在價低時大手筆采購。人力成本的控制,民企優勢更為明顯。國有電力企業的工資水平,要高出魏橋不少。所以,單從市場的邏輯來看,哪怕魏橋放棄主業,往電力企業轉型,也并非是什么壞事情。
況且,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新36條”,也鼓勵多元投資主體辦電。但現實是,與電力相關的資源是有限的,優質資源基本都在國有大發電集團手里,民營資本很難獲得好的項目。民企融資亦是困難重重。兩者的競爭地位生來就不平等。無情的現實,讓民資只能在夾縫中尋求生存。魏橋模式取得今天的效果,應該與企業家精神有著密切聯系。
故而,魏橋模式若能推廣開來,對于打破既有電力格局意義重大。實際上,放開一部分市場并不動搖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民營企業在電力市場分一杯羹,不僅僅關系到電力價格更加趨于合理,讓民眾生活成本降低。
從長遠來看,今后輸電、配電分開,引入競爭是大方向,魏橋模式至少應該作為試點的先行者。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借電力壟斷為突破口,為“新36條”的貫徹執行提供良好樣本。否則,再精準的實施細則,再堅決的頂層設計,最終也只會讓“新36條”重蹈2005年的鼓勵非公經濟36條的覆轍。
文章最后說,“魏橋模式”至少能夠說明,電價可以降,降價不會損害整體利益,相反有利于倒逼國資電力企業加快改革步伐,主動參與競爭。最終得實惠的當然是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