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西雙版納成為眼中只“唯物”的政者和商者的“惦記物”。
來自《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說,西雙版納目前正在上演圈地狂潮,“根據官方資料統計發現,眾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開發商、非開發商在西雙版納投資旅游地產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1500億元。”4月中旬,有媒體披露,西雙版納景洪市有人填埋“白象湖”,建別墅,由此揭開了媒體關注西雙版納圈地狂潮的序幕。
西雙版納60年來漸漸進入世人眼簾,無非是知青、橡膠、野象、旅游、熱帶雨林、普洱茶等幾個因素。
其中,廣種橡膠早已有爭議。從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橡膠種植業迅猛發展,大片的雨林被橡膠種植園所取代。有觀點認為,這里曾經有著豐富的物種和復雜的植被結構,而今只剩下單一的橡膠林,不僅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還破壞了生態環境。
據報道,西雙版納的圈地開發不僅來勢兇猛,面積廣闊,而且多半以所謂“旅游項目”來包裝,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開發”與西雙版納本身的旅游發展定位并不走樣的印象。比如,萬達集團打造的西雙版納國際旅游度假區規劃中,有一個占地90公頃的所謂“體育公園”,而實際上,據當地媒體調查,該“公園”就是一個高爾夫球場。
眾多開發商云集,顯然是得到當地政府贊同的,明知生態脆弱依舊要“開發”,隱藏的苦衷有二。
第一,西雙版納作為旅游區,旅游產品單一陳舊,對游客的吸引力如半老徐娘風韻日漸式微。
西雙版納的旅游較諸云南省其他地區,比如麗江、騰沖、香格里拉,旅游產品很傳統,只有諸如傣家竹樓、飲食、服飾、歌舞,以及亞熱帶動植物觀賞。這種古舊的旅游項目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漸失寵,加之麗江、騰沖、香格里拉等旅游景點新秀忽焉勃興,西雙版納更加落寞。因此,由景點游發展為休假游似乎是出路之一。
第二,旅游對地方政府的稅收直接貢獻“真的很不大”。
旅游富民,但對地方政府而言,多半是出力賺熱鬧,而房地產業卻正好相反。以“做大做強發展旅游業”為“宏大敘述”,把房地產開發包裝在“旅游度假區、旅游綜合項目、文化產業園”內,可謂一舉多得——房地產開發項目可以順利過關,政商可以各取所需。
如果說,在其他地方,打著“發展旅游業”的幌子開發房地產項目多少還有些合理性,那么,在西雙版納,因為前述的生態重要性和脆弱性,這個舉動是相當危險的。
西雙版納之所以在地球同緯度幸免于沙漠化,乃是拜每年15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所賜,但自2009年以來,西雙版納和云南其他地方一樣,也受到了旱魃肆虐的影響,這種極端氣候如果成為常態,對這個亞熱帶綠洲的影響本來就是致命的,若再大量圈地砍伐熱帶雨林破壞植被,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代表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地方政府部門的鼓勵下,挾商家金錢力量,在熱帶雨林中攻城略地,對自然環境和當地風土人情、特色文化不斷蠶食——或許若干年后,繼任者及我們的后代將為當下的短視和利欲付出不堪回首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