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谷物單產、水稻和小麥單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指出,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工業勞動生產率約低10倍,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比中國現代化水平約低10%。
中國農業發展出現的“長短腿”現象,說明了現有發展模式遭遇成長瓶頸。要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走可持續發展的增長道路,農業發展需要來一次更偉大的變革!
中科院報告指出,我國農業處于欠發達水平主要歸結于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人均產糧、農業科技投入比例、人均農業國際貿易等39個指標表現不佳。那么,為何會造成如此“短腿”的現象呢?
30多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農業為突破口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農業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與進步。此后,解決好“三農”問題也一直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升我國農業經濟水平,特別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工作,依然是農業發展的最大挑戰。
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地區差異性問題未得到應有重視
中國農業大學王秀清教授等曾撰文指出,農業勞動生產率地區差距的擴大,不僅會導致農業發展地區差距的擴大,也會加深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然而,當下中國總體經濟勞動生產率地區差異問題日益凸顯并備受重視,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地區差異急劇擴大問題卻并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
應該說,我國東部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遠遠高于西部,國家在縮小這個區域差異上面也用力較多并一直在加大投入。問題是,同一區域內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差異性卻往往得不到有效重視。比如我國南方丘陵、山地區域,由于人多地少、自然生產條件和地理環境欠佳,當地農民一邊用著21世紀的農藥、化肥,另外一邊卻是用原始的“七寸”鋤頭整飭田地。有的因為可耕土地過少,甚至連耕牛都用不上。可在同一區域內,也有比較發達的現代農業生產,有的農產品還遠銷海外。應該說,這種地區差異性無疑加大了整個區域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和人均產糧的量比差距。
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地方要加大支農投資、加快水利及農田改造建設等扶持力度之外,引導農民互幫互助,走小規模集約化農業生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下決心加快農業基礎建設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農田水利設施、耕地質量、農村環境保護等問題都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無法進一步提升的瓶頸。
這幾年,國家在“三農”上的投入是大幅度增加的,同時也對農機具購置實行補貼政策,有的地方還積極發展農業保險體系,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至于鼓勵農民和內外資企業投資現代農業更是引起相當多地方政府的重視,這些是好的一面。
然而,今年在山東、云南、貴州等地頻頻發生的旱災,又再給我們敲響了農田水利建設的警鐘。灌溉用水、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問題,如果不盡快加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是難以得到有效提高的。
同時,我們還應該切實提高耕地質量,支持利用有機肥,減少農藥、合成肥料施用的過度、無序、隨意現象。
農業發展、建設現代農業須強化科技支撐作用
我們要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的雙重制約,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科技進步。我們一方面必須著眼于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在這方面,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下鄉”,農業機械、農業信息和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推廣運用都是尤為重要的工作。
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的“長短腿”現象需深化改革
中央文件一再強調,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農業發展是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穩定器”,而推動農村土地產權與農村金融發展的改革,將極大地釋放8億人口的農村經濟活力,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增強劑”。
解放和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經濟水平,中國經濟將獲得巨大的基礎增長動力和向上成長空間。這就印證了那句老話,根深方能枝繁葉茂。
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周全、更全局的視角,準確把握與農業發展相關聯的農民、農業和農村等各種要素,選好改革的正確目標,找好改革的正確路徑,按照“最大限度地把利益讓給農民”的思想前提,絕不回避實質問題,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訂工作正在抓緊推進,相信新法可成為農民群眾保護公平合理權益的制度支撐、遏制非法行政權力的法律之盾。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征地制度改革的空間是很大的,只有切實保障農民擁有真正的土地財權,中國農業發展才有提升水平的“實地”。
此外,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比如,引導農民參與類似“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模式,也是增進中國農業綜合現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徑。
舊有的以農戶為經營主體的傳統農業難以走出弱勢的農業困境,更不用提什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人均產糧水平、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開展農業國際貿易!
與此同時,推進小城鎮和城鎮化建設必須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切實遏制強拆亂遷的不法行為。
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的“長短腿”現象,使得農業現代化不再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塊短板,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深化改革。正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經濟日報》采訪,談到今后如何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時指出的,30多年的農村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形成了不少經驗,但是面臨的問題仍然不少,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特別重要。
只有改革,方能促進“三農”發展;唯有改革,中國農業發展才能有長足進步,落后美國100年的中國農業經濟水平也才能迎頭直追、縮短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