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外僑以歐美、日韓為主體,一般教育程度較高,文化素質和品味也不低,他們特別看重城市的文化和歷史,出自于他們在西方國際化都市的生活經驗。文化其實就是生活方式,是多元、多樣化的衣食起居,而不是僅限于高雅文學藝術和流行時尚。對于外僑居民來講,文化的生活特征更為重要。像筆者在美國有30年的外僑生活經驗,感受最深的是,只有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國際化就是美國的標志,也是美國的活力所在。美國的國際化特征,就是鼓勵在美國生活的人都盡量保持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多元文化論”現在是美國的文化核心,超越了早期的“文化大熔爐”觀念,讓美國更像個“聯合國”。
外僑居民是中國城市國際化不可忽略的因素,但外僑如何融入中國社會,如何保持并發揚他們的多元生活方式,讓中國城市更加充滿活力?這是一篇大文章,才剛剛開了個頭。外僑在中國的身份轉變了,不再是客人,而是城市的一分子。我們調查發現,外國人普遍對上海城市交通、旅游等硬件環境滿意度較高,對醫療衛生、教育、就業、市民文明程度等城市軟環境滿意度較低。上海外僑自己辦網站,提供各種生活信息,也有各種俱樂部,在南京路上海電視臺旁的一家酒吧,每周都有讀書會和講座,請了許多國際名人,但參與者基本是外國人。在南京的調查也有相似發現。南京宗教場所眾多,但多數外僑都認為在南京參加宗教活動不方便,他們不去中國人的教堂,自己找地方每周活動。
上海在20世紀初期是亞洲最國際化的大都市,大量外僑和西方文化與生活方式對中國現代化影響很大。這段歷史值得回味反思。好在上海許多近百年來中西合璧的建筑和街道依然保存完好,多元文化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國際大都會氣魄在發揚光大。我們需要學習國外外僑社區的經驗,讓外僑多元文化與中國文化密切交流,這種交流不再是官方層面的,而是居民生活層面的接觸。糾正把外國人當外賓或異類、內外有別的心態,這當然要從民間、從基層做起。中國正在大步走向世界,敞開心胸,容納更多世界居民,正是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