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調查顯示,一點也不出人意料。半年前一項《來滬人員社會融合和居留意愿情況專題調查》就顯示:96.3%的來滬人員表示喜歡上海,大部分人表示愿意融入上海,并認為上海愿意接受他們。來滬人員在滬生活幸福感整體較高。打工者說,上海留得住人,在上海他們找到了家的感覺。
“家的感覺”是切身的感受——有一組數字很說明問題,今天在上海,非上海戶籍的一二年級小學生已經超過了一半,其中多數是打工者隨遷子女;今天有50萬農民工子弟在上海接受義務教育,其中在公立學校就讀的超過七成。這意味著每一個上海戶籍的一二年級小學生,幾乎都有一個非上海戶籍的“同桌”。除了來滬人員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上海還打通了中高職教育,鼓勵這些隨遷子女學習技能和本領,不斷提高就業能力。
“家的感覺”還要自于上海對打工者的接納,在努力營造“全國的上海”。這些年,上海采取一系列措施,各地來滬企業與本地企業一律平等,投資政策、評獎評先進“不分內外”;打工者納入上海社會保障體系;工會的職工權益保護向打工者開放;人才流動不受地域、戶籍等限制;甚至街道居委內居民自發成立的自治組織中,也有打工者的身影。“同城待遇”已不只是構想和期待,而正在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上海成為打工者最期望就業城市,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在上海工作發展機遇好。相比于其它一些城市,上海的工資待遇優勢并不明顯。而更耐人尋味的是,許多打工者并不是因為看中上海工資待遇高才選擇這座城市。打工者的選擇說明了一個具有趨勢意的情形:單純薪資的高低已不再是新生代打工者所最為看重的工作條件,與父輩不同,他們不僅看重自己的打工環境,還很注重福利待遇、精神生活和發展前景。他們更看重發展空間。
打工者首選上海作為就業城市,又如他們在給上海打分,在考評上海。城市的生命在于開放,城市的親和力怎樣、包容度如何,乃是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城市離不開打工者,打工者的生存狀態如何,也如一面鏡子,可以從某個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發展前景。實現了城市和打工者的和諧相處、良性互動,才能推動城市向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發展。從這個意義講,上海成打工者最期望就業城市,恰也正是自身生機活力的的反映,更展示了上海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