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臨近,原準備借外出旅游放松身心的人迎來了一個壞消息:今年是景區票價調整的“解禁期”,至今有20多個知名景區門票已經或即將漲價,漲幅從20%到60%不等。種種跡象顯示,新一輪景區門票漲價狂潮已經勢不可擋。
“解禁期”云云,緣于發改委2007年的一個通知,當時各大景區門票價格瘋漲,民眾怨聲載道,發改委于是對景區門票價格調整的期限及幅度提出限定,要求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景區調整門票價格應在調價前兩個月向社會公布,同一個門票價格上調的頻率不得低于三年,調價幅度應控制在15%到35%之內。2009年,發改委價格司官員在對這一規定的執行情況表示滿意時,還表示:“目前不少景點門票的價格已經不低了,所以我們希望門票價格保持穩定,并逐步能有所降低。”
發改委當年的通知是否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暫且不去討論,有一點肯定是清楚的,自2007年之后,各大景區門票價格不但未曾在“已經不低”的基礎上“保持穩定”并“逐步能有所降低”,而且不降反漲,明顯違背發改委對國內景區門票價格的認知。
發改委的官員認為不少景點的門票的價格較高應該不是鑿空之論,媒體列出一份對比的表格稱,中國景區票價普遍超過國外,如湖南的張家界是法國的盧浮宮票價的三倍。就因為票價畸高,在出門旅游者那里,一張小小的門票越來越沉重了,據最新的統計,景區門票的花費超過了交通,超過了旅游支出的20%以上,一躍成為國內游客的最大開支。雖然從理論上說游客可以用腳投票,但在名山大川幾乎全被圈禁、無不設崗收費的現狀里,除非你選擇“宅”在家中,否則就難逃被“宰”的命運。以此與國外公園和自然景觀基本不收費、歷史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僅象征性收費的做法對照,又叫人情何以堪?
毫無疑問,無論是自然山水,還是歷史形成的人文景觀,都是全民所有,屬于公共資源,但當畸高的門票將“全民”中的部分群體擋在景區門外時,不能不使人困惑乃至憤懣:如果各大景區的漲價沖動始終無法被遏制,長此以往,窮人是否會失去原本屬于他們的那一份參觀游覽的權利?
然而,困惑也好,憤懣也罷,在“說漲就漲”的豪氣面前又太虛弱了一點。幾年來,關于景區漲價的理由,無非是“運營成本提高”、“門票收入主要用于保護”等說辭而已,但所謂運營成本,既然公眾從未看到過賬本,高低的依據又在哪里?所謂提高門票收入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資源更不值一駁,湖南省物價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張家界武陵源158元的門票收入中,直接用于資源保護的僅8元而已。不僅漲價理由只是敷衍,價格聽證全屬過場也早為媒體所披露,但這卻不妨礙坐地漲價成為一個公眾無法不接受的事實!
發改委限價令管不住景區的漲價,任何一個智識正常者都可以預料,其主要原因在于景區的定價權主要在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景區的管理上又普遍實行著承包制,在此種模式之下,地方政府和承包人是一對利益共同體。要遏制景區瘋狂逐利的沖動,使之重回公共資源的屬性,就必須對這一模式作出反省。景區并非不能市場化運作,但經營者只是受委托管理,政府需要嚴守公共資源看守者的本分,對經營者權力進行約束,嚴格限制其贏利水平,而不能為了地方財政放任經營者對公眾資源的拼命榨取。
當門票支出成為游客支出之最大頭時,這意味著對各大景區來說,患上門票依賴癥已不可避免,這種依賴性和機場對機場建設費的期待別無二致,盡管景區和機場可以保證因此而獲得可觀的收入,但卻會抑制其提高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動力。游客們一面被迫接受畸高門票的盤剝,一面還得忍耐各大景區低劣的服務,這難道不是一種必然?
從專業的角度,過度依賴景區門票收入的旅游經濟十分低端,這標志著除了“山大王”式的設崗收費,景區拿不出更多有吸引力的產品來誘使游客慷慨解囊。什么時候,看似風生水起的中國旅游經濟能變得稍稍高端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