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漲價隱藏著一個時代背景,是人們的出游意識高漲;折射出一個現實,那就是公共景點太少。如果公共景點眾多,人人都處在風景如畫的環境中,可能就不會有那么強的遠游意識。可現實是,多數人想要放松一下,調節一下,只能選擇到景區去。所以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每個長假都會有那么多的怨聲,可下一個長假,還會有那么多的人出行。
景區也發現,一次又一次的漲價,并不會導致人流稀少。在這六年間,張家界從158元調到248元;莫高窟從80元調到160元,黃山從130元調到230元……兩輪調價周期,我國世界遺產類景區門票的價格整體調高了65.42%,伴隨著門票價格上漲的,是接待人數一再上漲。
公共景觀環境投入的不足,猶如一根鞭子,把人們往景區趕。因此,景區在漲價時才會宰客不手軟。這一前提下,要遏制景區漲價,必須兩條腿走路,同時做好加減法。減法就是對景區漲價實施遏制手段。有必要完善景區價格聽證制度,不妨推行“異地聽證”機制,盡快改變“本地人聽證,外地人埋單”的現狀。加法就是加大公共環境建設投入,改善民眾居住環境,每個城市確保建成幾個公共景區,由財政投入,實行免費運營。
做好了減法,景區就不會想漲就漲;做好了加法,民眾有了其它選擇,也就沒有必要都往景區擠。現在輿論在熱議景區轉型問題,當景區賺得盆滿缽滿時,別指望其自動轉型。只有形成競爭壓力,景區才不會過度依賴門票,才會走上轉型路,追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