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杜拜”難轉型
時間:2012-04-24 10:41:55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唐黎明
鄂爾多斯的煤炭和房地產業,曾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淘金者,如今,鄂爾多斯正經歷著繁華之后的落寞、喧囂之后的冷清。據報道,自民間借貸危機爆發后,眾多放貸者血本無歸,大批在當地打工的外地人也“大撤離”。
成也資源敗也資源,鄂爾多斯的境遇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縮影。回頭看看鄂爾多斯的發展軌跡,我們或許會有一些啟發。
1993年以前,鄂爾多斯還是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落后,屬于內蒙古最貧困地區之一。自2001年以來的10年間,憑借煤炭價格節節走高和煤炭產量的連年攀升,鄂爾多斯經濟總量10年來增長了17倍,人均GDP躍居全國第一,由內蒙古最貧困的地區一舉成為全國百強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杜拜”、“內地的小香港”。
隨著巨大的財富從地下滾滾而出,鄂爾多斯的財富迅速積累。獲得征地補償款的農牧民們瞬間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豪。富裕起來的農牧民,除了購車,便投向了房地產,或者涌入地下錢莊,造就了房地產投資和民間借貸的空前活躍。
一時間,鄂爾多斯同時集中了房地產泡沫、民間高利貸的風險,溫州借貸尚有普遍從事實業的草根企業作為緩沖,鄂爾多斯卻是相對單一的產業格局,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房地產調控加速了泡沫的破裂。
為了擺脫資源詛咒的怪圈,除了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大規模擴張城市以外,鄂爾多斯政府也曾致力于尋求產業多元化的出路,其中之一便是 “以資源換項目”的戰略。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資源管理的意見》。意見規定,“一次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在40億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項目”,可配置煤炭資源,標準是“固定資產投資每20億元配置煤炭資源1億噸,一個項目主體配置煤炭資源最多不超過10億噸”。
在煤炭資源的誘惑下,汽車、裝備制造、陶瓷、紡織服裝、PVC、新能源等一批項目相繼落地,東勝金融廣場、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區、阿康物流園區等一批服務業集聚區也相繼建設。然而,這些項目并沒有給鄂爾多斯帶來意料中的利益。
鄂爾多斯引進的首批項目就是華泰汽車項目,根據華泰汽車的公開信息顯示,自2006年8月華泰汽車鄂爾多斯工廠投產以來,目前已累計投資超過60億元。按照鄂爾多斯的政策,華泰的60億元投資可以換來3億噸煤炭資源,按目前市況計算,價值將達到450億元。除了煤礦資源讓華泰受益匪淺之外,華泰汽車在鄂爾多斯獲得的土地也升值不少。華泰汽車在鄂爾多斯落地時,以較低的成本在鄂爾多斯康巴什開發區獲得了2100畝土地,之后又擴展到6000畝。本想以資源換項目發展多元產業,卻成就了華泰汽車“圈地賣煤”的華麗轉身。
客觀而言,鄂爾多斯發展汽車、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無論是上下游產業配套、物流成本,還是人才儲備,都不具備相應的優勢,那些落戶的企業,看中的不過是煤炭、煤炭,還是煤炭。
鄂爾多斯炫目財富的背后,是單一的產業結構、飆升的生活成本、瘋狂的民間信貸、巨大的房地產泡沫……這些問題困擾著鄂爾多斯的現在和未來。我國有118個資源型城市,占全國662個城市總數的18%,鄂爾多斯的困境只是資源型城市轉型在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的縮影。如何超前謀劃,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促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這些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
全球范圍內還找不到僅憑能源就能實現城市世代繁榮的先例,如今也不再是工業時代的19世紀,一個大煤田,就能讓伯明翰成為全球的制造中心。休斯敦、魯爾和洛林等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經驗表明:恰當的城市定位和實體經濟的繁榮才是硬道理,完善的硬件配套比單純的城市擴張更重要,腳踏實地地完善產業鏈條比急功近利的招商引資更有效,優美的生態環境比空無一人的高樓大廈更能吸引企業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