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的是,現今社會已將文憑視作一個必備條件,許多工作單位也將文憑作為其“門檻”設置,而一味看重高文憑、高學歷的觀念,讓社會上的崗位要求變得“畸形化”,只有文憑過了關,你才有資格談及自己的能力。在無奈的社會現實面前,投機者自然而然會想盡各種辦法取得那一紙文憑,這當中也不乏領導、官員們為“追名逐利”而追求文憑的“高人一等”。
有需求就有市場,市場經濟的模式之下,文憑也被開發出了“商機”。而一些名牌高校也因其具有的“品牌效應”而萌生了賺錢的想法。名校創辦各類學術班,向社會召集大量學員,不用通過嚴格審核便能進入名牌大學,“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這里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其實,名校販賣文憑的事件在中國也已是心照不宣之事。
再則,在中國這個“真假難辨”的社會中,食品、藥物等一些與公眾息息相關的事物已陷入了“造假門”,而高校文憑的造假也就更是不足為奇了。在中國,造假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并逐步滲透于社會上的各個產業,民眾、政府似乎對于社會上的“贗品”束手無策,過多的寬容與放縱,也最終“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猖狂的造假者。在這樣難尋一塊“真實凈土”的社會,即便是名牌高校也難逃造假的侵害。然而,名牌高校售賣文憑、參與文憑造假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這樣一出賤賣高校聲譽的買賣,也注定是不會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