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青島市投資40億元的“植樹增綠”工程遭到了市民的質(zhì)疑。青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城市園林局日前在政府網(wǎng)站對此發(fā)表公開回應,稱“由于植樹增綠工作季節(jié)性強、時間緊、工作量大,我們忽視了前期的宣傳和溝通工作,對市民和網(wǎng)友提出的問題回應不夠及時,引起市民和網(wǎng)友的不滿,對此深表歉意”,同時反思了市政工作中的若干不足。
這一工程的出發(fā)點,是青島方面計劃在2014年建成“國家森林城市”,而市民的批評意見集中在如下幾點:花費巨大的造林工程,為何未公開征求意見或召開聽證會?鏟掉草坪改種樹、在海邊種樹是否會破壞既有景觀?海邊種樹算不算形象工程?
市民的反應或許青島方面始料未及。一般來說,種樹總是好事,在植樹造林這一塊,我國不少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欠賬,種樹通常是符合市民的意愿的,為何在青島卻遇到了阻力?
目前,引發(fā)市民質(zhì)疑的直接原因是兩點,一是“種多少”,二是“怎么種”。
政府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是好事,但到底花多少錢合適呢?政府心中有一本賬,而市民心中也會有一本賬。財政資金是有限的,需要政府花錢的地方很多,比如教育、社保、交通等領域,都需要政府投入資金來改善服務。有限的資金怎么花,就有必要盤算一下資金的有效配置問題。市民們現(xiàn)在很清楚,他們是納稅人,政府花的每一分錢都與之息息相關,所以大家當然會注意市政支出的去向和數(shù)額。去年青島地方財政收入為566億元,“植樹增綠”工程占到了青島財政收入的7.2%,投入的資金是不是太多了?若以某類行為是“好事”而無節(jié)制地花錢,并不符合財政資金有效配置原則,市民的這一質(zhì)疑是有道理的。
在“怎么種”的問題上,有市民提出,樹的間距為一米至兩米,是不是太密了?大面積地種樹,還會對市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那么在海邊種上樹后,會不會對海景造成影響?樹種得離居民樓太近,會不會影響低樓層居民的采光?在這類問題上,市民顯然是要發(fā)出自己聲音的。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政府在公共行政過程中,應該廣泛地聽取民意,在條件允許的情形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讓民眾能夠參與決策,這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而在這一事件中,青島的有關部門顯然考慮不足。
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特點是,民眾的意愿日益趨于多元化,同時政府要負擔的公共服務也越來越多。民眾多元化的需求與政府多元化的供給之間,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合拍的情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實施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機制。
一般來說,在處理大量的政府日常行政性事務時,以法律和行政規(guī)范為行事依據(jù)會比較有效。當政府的政策對某些特定群體會造成直接影響時,如勞資糾紛、拆遷補償?shù)龋瑧x予這些群體的合法代表以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利益方之間的博弈來形成共識;當某個領域需依賴專業(yè)知識才能有效應對時(比如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改革),專家決策制就會得到廣泛的認同;當某個領域的事務處理需要很大的靈活性,但該領域卻不容易形成專家的權威觀點和清晰的利益關涉方時,讓民眾廣泛參與決策會比較有效。
從青島的種樹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政府采取的是行政單方面決策制和專家決策方式。但是,根據(jù)前面所述的原則,種樹這一行為,更適合公眾參與決策方式。另外,比較關鍵的一點是,涉及到數(shù)十億元資金的投入,在預算環(huán)節(jié)上,應該注意聽取市民的意見,如此方可在事前消弭市民對資金投入量的疑問。
在信息高度開放的時代,民眾對政府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民眾的參與要求,政府應該學會廣泛聽取意見,開門決策,積極正面地回應民眾的訴求。青島市對民眾意見的回應,有可圈可點之處:迅速回應了市民的意見,對市民表達了歉意,表示將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接受市民監(jiān)督——只要政府能真正把這些舉動落實好,一個良性互動的治理機制就不難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