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讓梨”,家長別心安理得
時間:2012-04-20 09:50:57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作者:孫仲
據本報昨日報道,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個大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后,將此事發上網,引來熱議。該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
這是一個越說越復雜的話題。在推崇自由,張揚個性的現實語境下,恐怕很難說“讓梨”和“不讓梨”孰對孰錯。但厘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我認為是有基本結論存在的,而不是如這位家長所理解的“怎么著都行”。
從教學角度講,老師出的是閱讀理解題。既然在提供了閱讀素材后明確問“假如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而不是直截了當問“你會怎么做”,那么作為學生,就應結合素材中孔融的表現進行分析,而不能片面按照自己所思所想進行回答。孔融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且長大后成了一個大文學家,表明他不是一個自私狹隘、目光短淺之人。那么,你就要站在孔融的角度,找到符合其心態或個性的答案,而不能簡單地按照今天的價值觀認為“孔融才4歲,不可能讓梨”。所以說,學生答“不讓梨”屬理解錯誤,老師打叉無可非議。
再說這位答“不讓梨”的學生,是否真的說了心里話,我認為也值得懷疑。如果他真的沒有謙讓之心,只顧自己而選“不讓梨”,那我們無話可說至少孩子沒有撒謊。可如果他并非深思熟慮,而只是為了質疑,甚至出于叛逆才選“不讓梨”,那就值得商榷了。事實上,按照今天的教育背景及生活條件,恐怕很少有孩子會真正“不讓梨”。其一,無論學校還是家庭教育,都會促使孩子懂得謙讓的道理,孩子堅決“不讓梨”,恐怕只能說明家庭及學校的教育失敗。其二,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缺零食,怎會置道德、禮貌于不顧,而自私地“不讓梨”?只要不是故意,有多少孩子會真正選擇“不讓梨”?
所以,作為這位孩子的家長,實在沒必要為孩子打抱不平,更不要覺得心安理得,力挺孩子說真話,彰顯個性。你要先用事實證明,孩子在面臨相關選擇時,會不會那么自私。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很懂得謙讓,答題時卻是“不讓梨”,那他的學習態度很可能有問題。同時,你還要理解學校教育的苦衷及方法、效果,別以為老師打個叉就是對孩子不公平、不負責任。此外,即便老師打叉的做法有爭議,你也要用理性的方式跟孩子溝通、與老師交流,而不能簡單地將事情歸咎為教育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