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國媒體中,我們會發現中國“中產階級”這個詞。然而,中國是否有的中產階級,一直是國內頗具爭議的話題。在這場爭議中,有一種觀點似乎占了上風,即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中產階級”的定義,無論是時尚傳媒還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產階級”概念,往往就是與“白領”及“高收入”“高消費”“高學歷”等字眼聯系在一起的群體。
實際上,中國“中產階級”只是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往往把年收入介于6000美元(約合37899元RMB)至1.5萬美元(約合94500元人民幣)的國人稱為中產階級。中國社科院曾在一份報告中說,中產階級在中國人口中所占比例為23%,也就是說在13億人口中,大約有3億人屬于中產階級。
當然,這一統計數據是在玩弄一個巨大的數字游戲,因為他們所定義的“中產階級”是那些月收入超過7000多元人民幣的人,一方面這部分人并沒有那么多,另一方面以這一月收入來確定他們為中產階級是行不通的。因為即使他們的月收入有7000元人民幣,也無法在北京和上海這類大城市揮金如土地享受生活。
2008年以來,國內房地產價格飆升,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一套住房售價是一個所謂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的幾十倍。一篇題為《一套房子榨干一個中產階級》的財經評論認為,拉動內需依靠中產階級是一句空話,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現狀是一套房屋消滅一個中產階級。
這個觀點雖然有些偏頗,但它卻反映出一個現實,中產階級要支撐中國消費市場還不具備條件。因為中產階級發育得還相當緩慢。除了在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大城市之外,中產階級還是蹤影難覓,中等收入者在整個社會中所占比例還很小。
在目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態中,農業勞動者階層仍占總就業人員的42.9%,社會中間階層僅占20%。中國還未形成社會中間階層占多數的“橄欖型”,而是各中下級階層偏大的“洋蔥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