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社科藍皮書顯示,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50%。這標志著我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如何推進新型城市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科學方程式。
日前,我省正式對外公布《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3%以上,形成“三群四區七核五級網絡化”的全省城鄉空間布局。
到2015年,全省城市化率超63%
作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浙江的城市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
2010年,浙江城市化率為61.6%,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浙江推進新型城市化的目標是:
――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要達到63%以上,加快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格局;
――城市群和都市區功能明顯提升。環杭州灣、溫臺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初步完善,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加快發展。到2015年,這四大都市區經濟總量將占全省70%左右。
――縣域城鎮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到2015年,全省各縣(市)基本形成“一城數鎮”的發展格局,一批有條件的中心鎮將培育成為現代新型小城市。
――統籌城鄉發展再上新臺階。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農民轉移轉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通過新型城市化,浙江要形成“三群四區七核五級網絡化”的全省城鄉空間布局,即環杭州灣、溫臺沿海和浙中城市群,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都市區,湖州、嘉興、紹興、衢州、舟山、臺州、麗水七個省域中心城市,并由此構成的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縣(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鎮和一般鎮構成的網絡化城鎮體系。
杭州都市區建設將從規劃到現實
作為長三角南翼的重要中心城市,杭州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規劃》提出,要加強杭、甬、溫等都市區建設,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加快城市及郊區軌道交通建設,帶動周邊縣市一體化發展。
杭州都市區的美好藍圖變得更加清晰。
據介紹,杭州都市區包括杭州市區和臨杭(杭州市區)地區,以杭州中心城區為核心,以臨安、富陽、德清等城市的中心城區為外圍主要的人口和產業集聚點,形成“一核多點”的空間形態。
“十二五”時期,杭州都市區要進一步優化發展杭州主城區,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和城市品質,推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加快江南、臨平、下沙3大副城和余杭、良渚、塘棲、義蓬、瓜瀝、臨浦6大組團建設,強化承接承載主城人口和產業轉移能力。
加快規劃建設連接主城區與外圍縣市的輕軌網絡,以富陽、臨安、德清、桐鄉、海寧、紹興為重點,推動外圍縣市與主城區一體化發展。不僅如此,城際快速鐵路建設也將提速,從而形成內連都市區、外接長三角城市群的軌道交通網。
到2015年,杭州都市區要打造成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重要的國際旅游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27個中心鎮將升級成為新城市
郡縣治,天下安。加快推進縣(市)城市化,在全省新型城市化“棋局”當中,具有特殊意義。
《規劃》用了三句話,來概括推進縣(市)城市化的任務,即:引導有條件的縣城加快建設成為中等城市,加快培育中心鎮,積極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
對于縣城,《規劃》提出,積極推進市政基礎設施、環保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和商貿綜合設施建設,著力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城市品位,鼓勵有條件的縣城發展成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
中心鎮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節點。“十二五”時期,浙江要把全省200個中心鎮培育成為縣域人口集中的新主體、產業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臺、要素集約的新載體。
到2015年,我省還要將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功能完備、生態文明、宜居宜業、社會和諧的小城市。
這27個試點鎮當中,杭州占了4席,分別是:蕭山區瓜瀝鎮、余杭區塘棲鎮、桐廬縣分水鎮、富陽市新登鎮。
逐步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性質劃分人口城市化,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內容。
圍繞人口城市化,加快推進農民向新型農民和城市居民轉化,《規劃》提出,繼續放寬各類戶口遷移政策,進一步取消不合理的落戶條件限制,探索在城鎮長期務工經商農民的落戶政策。
我省將加快推進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戶口性質劃分。
此外,浙江還將逐步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城鄉統一,以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為基本原則,以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和合法穩定居所為戶口遷移條件,以按公民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