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擴大東北地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范圍,大力推進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
積極發展對東北振興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十二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以上。
本報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朱劍紅)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了《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東北地區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等六方面的振興目標:城鎮化率將達到60%,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40%,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12640萬噸,森林覆蓋率達3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城鎮新增就業7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新建保障性住房310萬套,全面完成棚戶區改造,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5%。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建設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
《規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東北振興的重點任務。一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鞏固發展現代農業。二是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優化提升傳統工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服務業,積極發展海洋經濟。三是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布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四是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五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形成比較完備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多元清潔的能源體系。六是加強森林、草原、濕地和江河流域等重點生態區保護與治理,強化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七是采取多種措施增加就業崗位,加快包括棚戶區改造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八是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建設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
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規劃》的亮點、特點主要有三點。
一是更加突出科學發展、轉型發展這一主題主線。《規劃》提出,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要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更加注重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重要產業基地和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務業。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加強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擴大東北地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范圍,大力推進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二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一動力機制。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振興的強大動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入實施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開展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以及東北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試點。深化沿海開放和提升沿邊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支持大連、丹東、黑河、滿洲里、琿春、綏芬河等擴大開放,深化中俄地區合作,設立中俄地區合作發展基金,推動黑瞎子島加快建設對俄合作示范區。
三是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堅持實施就業優先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中小企業。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縣鄉兩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發行統一的社會保障卡7500萬張。
“十二五”期間東北地區將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
東北地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十二五”期間東北地區將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
一是加快推進糧食增產工程建設,把東北地區建成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基地、重要的畜禽水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二是不斷完善農業基礎條件。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三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四是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引導各類農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東北地區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主要有三點。一是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優化發展原材料工業,積極發展特色輕紡工業。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對東北振興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十二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以上。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東北地區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提高服務業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