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改革的攻堅階段,政治發展和改革已經成為躲不開、繞不過的重大現實話題。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膽探索,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30多年來,包括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黨推進了一系列政治領域的改革,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健康發展掃清了障礙,為政治發展和社會和諧創造了條件。繼續推進政治發展和政治改革,就要進一步明確發展和改革的出發點,是以“權力本位”為基點還是以“權利本位”為基點,這是會產生不同改革效果的兩種改革思路。
“權力本位”與“權利本位”有何區別
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公民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這是“權利本位”。與“權利本位”相對的是“權力本位”。以“權力本位”來看,政治權力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政治權力同國家職位緊密聯系。由于國家職位只能為少數人所占有,因而政治權力這種本屬于全社會的意志,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就變成了部分人手中的神奇力量。利用這種已經特殊化了的政治權力,少數人既可以叱咤風云地推動社會進步,也可能隨心所欲地給社會帶來災難。二是政治權力與利益緊密聯系。從社會關系中產生出來的政治權力,不管掌權者自覺還是不自覺,它總是代表著和反映著特定的利益關系,并為一定的利益服務。由此,政治權力可以依據掌權者的利益指向造成一定的利益傾斜:它可以給一部分人帶來利益而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侵害;它可以創造利益公平和平等,也可能促成利益分化和沖突。
為什么政治發展在不斷推進,但有的弊端仍難以消除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政治發展和改革。“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60頁)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在充分肯定以往政治發展步伐與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清醒地正視這樣的現實:雖然改革在不斷前進,但是政治體制中有的弊端卻難以消除;尤其是權力錯位、權力失控等現象,在有的地方呈愈演愈烈的趨勢。權力的“錯位”與“失控”,背離了權力的本質與運行軌跡,是腐敗現象和其他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滋生與蔓延的體制性根源。這提醒我們,必須消除改革的現實誤區,認清改革的目標,矯正改革的根本出發點。
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鄧小平曾從多個角度進行精辟論述:(1)“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2)“充分調動人民和各行各業基層的積極性”,促進“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3)“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切實改變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機構臃腫、職責不清,“工作缺乏精力、知識和效率的狀況”,讓人民滿意。(《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22、336頁,第3卷第180頁)
鄧小平反復闡述的這三個方面改革目標,貫穿著一個基本精神,這就是,使國家權力真正置于人民的監督和管理之下,實現由“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回歸。改革實踐反復表明,能否跳出權力在少數人中配置的局限性,真正實現“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回歸,直接關系到改革的進程與成效。這樣一種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對于當前若干重大改革,尤其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回望以往,某些改革不夠徹底不夠到位、人民群眾不夠滿意的根本原因,是游離了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和調動全體人民積極性這一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標,改革僅僅局限在機構內部,成為部分人的權力再分配,有的甚至演變為權力角逐,從而造成了廣大人民對改革的隔膜與疏離,造成了改革難以逾越的誤區。比如政府機構改革,30年來進行過多次,多在機構增減、人員去留上做文章,沒有深層次地解決好“權利本位”即如何建設好公共性政府和加強人民對國家機構管理與監督的問題。再比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這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人民群眾極為關注。近幾年來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顯著成效,但從“權利本位”出發選人用人,仍未完全落到實處。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跑官要官行為和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就難以徹底根除。此外,諸如“公車改革”、“公款消費改革”等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究其根本原因,無不可以歸結到“權力本位”這一改革誤區。這種改革的誤區和教訓值得深入總結和記取。
確保“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回歸,可以在新的基點上提升發展的新境界,增強改革時效性
政治發展歸根到底是要解決公共權力的配置與使用的問題,即各級領導干部手中權力的來源、運作、制約與歸宿的問題。是固守“權力本位”還是堅持“權利本位”,這是關于國家權力運行的實質與要害,也是能否果敢而有效地推進改革的實質與要害。從公共權力運行的全過程確保“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回歸,可在新的基點上提升政治發展的新境界,增強政治體制改革的時效性。
改革需要“頂層設計”,但是“頂層設計”也要從根本上反映人民意愿。改革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變革行為,改革的深層動力在于人民群眾對自身民主權利的認知與關注。當年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在于果斷打破了當時高度集權的農村管理體制,從“土地承包”中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正是這種“權利本位”意識與體制的復歸,創造了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改變幾億人貧窮落后狀況的神話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奇跡。這場成功的改革實踐,是對“權利本位”改革基點的最深刻詮釋,是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包心鑒 作者為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