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王的想法大相徑庭的是,部分進城農民因為融入城市艱難,要求遷回農村,甚至出現了“拒城鎮化”現象。“外來人口夢想安家,進城農民要回老家”的尷尬,只是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頻頻出現的“兩難”現象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歷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城鎮人口迅速增加,城鎮化率大幅提高;城市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群;市政公用設施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2011年中國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稱之為“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
但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一些尷尬,仍然不容忽視。
全國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告訴記者,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地區,由于“財大氣粗”,其城鎮化陷入了“貪大求洋”的泥淖,甚至出現千篇一律的歐陸風情小鎮、六車道的寬馬路、大廣場洋雕塑,使人不知置身何處。而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一些地區盲目“造城”,由于城鎮規模不合理,又缺乏產業支撐,常出現“有城無市”“有鎮無人”的現象,被人戲稱為“鬼城”。
建設有地方面的尷尬同樣存在。相對于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土地的緊缺,許多地區卻存在大量“空心鎮”“空心村”,一些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土地閑置率甚至高達55%以上。全國政協委員王紅玲說,由于農村宅基地管理情況復雜,“一戶多宅”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村房屋空置率很高。
面對多重“兩難”,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表示,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還需轉變思路。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張光強認為,中小城鎮建設要利用地理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比如西部城鎮,風、光資源豐富,可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及建立現代化農莊。此外,一些代表委員也提出,中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傳承和田園特色保持,切忌讓城鎮化抹殺了文化多樣性。
“盡快實施居住證制度,使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實有人口可以實現‘以證管人’,服務到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工委書記宋貴倫建議說,要盡快建立打破區域、戶籍、人群分類的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即全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而針對城鎮化進程中的用地尷尬,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則表示,要形成一個好的格局,首先要設定一個用地的極限,一方面可以滿足當前城鎮化發展的需求,留下充分的余地,同時,當一個城市發展用地的“天花板”設定以后,就會在這樣的規模和范圍下進行用地,避免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