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系列評論之六
在經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快速發展之后,小微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小微企業更是每況愈下,總體發展呈現出數量迅速減少、利潤空間日漸萎縮等尷尬的現狀。
對此,筆者認為小微企業陷入困境,主要是因為“三座大山”的壓迫:一是稅費負擔過重。有分析認為,小微企業的實際稅負超過其收入的30%,稅費負擔甚至比大企業還要重;二是投資領域過窄。民營的小微企業從事的一般都是競爭激烈、利潤較低的行業,比如餐飲、零售、家政等;三是融資難度太大。銀行的信貸資金總是優先貸給規模大的國有企業,小微企業本來就很難從銀行貸到款。而信貸緊縮的時候,銀行更是會首先關上小微企業的信貸之門,這導致很多小微企業缺乏發展的資金,甚至直接導致資金鏈的斷裂。
那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首先,政府應該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由于規模效益低,小微企業很難與大企業競爭,但是對小微企業的培育又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歐美國家,政府也會在稅費上對小微企業給予扶持。在這方面,我國政府也已經采取措施。去年10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此舉大大減輕了小微企業的稅負。當然,為小微企業減負仍有較大的空間,在清理各種收費方面也還可以有所作為。
其次,政府應該打破眾多領域的行政壟斷。國務院于2005年出臺的“非公經濟36條”早就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2010年出臺的“新36條”又進一步明確鼓勵民資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六大領域。但在實踐中,民間資本頻頻遭遇“玻璃門”和“彈簧門”,即看著可以進去但實際上進不去,或者進去不久又被彈了出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去年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專門下發通知,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新36條”分工至各個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財政部等20多個部門分別承擔相關任務。這意味著,“兩門”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同時,也要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這方面,政府也很重視,并出臺了不少規定。去年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對達到要求的小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等等。
但是這些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究其原因,小客戶服務的成本高、效益低,對國有大銀行來說,確實很不劃算;在國有企業、政府投資也需要大量信貸資金的情況下,國有大銀行當然要首先滿足國有大企業、政府大項目。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應該培育一大批能與小微企業“對接”的民營小銀行,同時在利率上給予更加靈活的政策,從而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系。而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一次提出了“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機構”,這一政策也給小微企業發展帶來了積極的信號。
總之,要讓小微企業走出困境、蓬勃發展,就需要搬走壓在它們身上的“三座大山”,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小微企業的明天注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