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系列評論之五
小微企業對經濟和社會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它們不僅提供大量的就業,而且為經濟注入活力。美、日等國的經驗表明,許多今天的巨型企業都是從小微企業發展起來的,而在高科技領域,小微企業更是在數量上占主導地位。但是,小微企業在我國的發展一直面臨很多困難,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調查表明,我國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多數企業在三年內倒閉,小微企業的境況更差。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如小微企業主本身的素質較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等等。但是,市場的作用之一就是優勝劣汰,一些小微企業倒閉是正常的事情;另外,小微企業數以萬計,單純靠政府財政支持是行不通的。稅收優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為小微企業的繳稅率已經很低,降低它們的稅率不會有大的作用。
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關鍵是金融體系的改革。我國現行金融體系有兩大缺陷。一個是資本市場不發達,滬、深股市上只有不到2000家企業上市,各地除產權交易所之外,基本上不存在正規的資本市場;二是在銀行體系內,大銀行占主導地位,小型銀行的數量很少,而且,銀行服務的同質化傾向非常明顯。即使加上農村信用社和貸款公司,我國的銀行數量也不會超過4000家,相比之下,美國有18000多家銀行或準銀行機構。我國的大銀行在各地有很多網點,但是貸款需要省級分行審批,它們的實際作用只是攬儲。無論貸款量的大小,銀行發放貸款的審批成本幾乎是不變的,因此,所有銀行都傾向于給大企業貸款,以節省運營成本。如果銀行數量多,且大、中、小結構合理,則競爭會讓小銀行無法得到大企業客戶,只能給小企業放貸。在我國,銀行數量少,大企業成為各銀行追逐的目標,小微企業很難得到貸款。多數調查表明,中小企業得到銀行貸款的比例只在10-20%之間,小微企業的境況只會更差。
資本市場的作用是為企業籌集開辦資金,而小微企業的失敗風險非常高,在多數國家里,它們的開辦資金都是靠企業主自己籌集。但是,小微企業的日常運作需要銀行的支持。一個年銷售額300萬元的微型企業,在正常情況下其流動資金平均也需要50萬元左右。在我國,由于市場不規范,貨款拖欠是常事,小微企業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低,更容易被拖欠,因而它們需要的流動資金相對而言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小微企業的資金流都繃得很緊,一旦市場發生較大的負面沖擊,它們就面臨倒閉的風險,2011年下半年溫州發生的“跑路”現象就是一個例子。
由于正規金融無法解決融資問題,企業只能到民間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民間市場上的利率是正規市場上的三倍以上,由此可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程度,也反映了我國企業利潤率較高這個事實。這也恰恰構成了我國經濟的一個謎團:既然企業利潤率如此之高,為什么資金沒有留在國內,而是通過國家外匯儲備的形式流到國外,購買回報率很低的外國政府債券?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是理解我國金融體系的缺陷。由于投資渠道少,我國的儲蓄基本上集中在銀行,但是,銀行追逐大企業,借貸有限,因而造成高達40%以上的存貸差,那些沒有貸出去的資金沉淀為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成為我國的凈儲蓄,最終以外匯儲備的形式輸出到國外。
可見,缺乏對小微企業的貸款不僅阻礙這些企業的成長,而且造成我國宏觀經濟的扭曲。允許更多的小型銀行、特別是民間銀行進入正規金融體系,是一箭雙雕的改革措施。小型銀行的風險高,但它們失敗之后對社會的影響也小;其它國家的經驗表明,只要監管到位,它們的風險可以限制在可控的范圍內。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