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系列評論之一
近期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政策連續組合出臺,政策內容表明政府不僅要為小微企業擺脫現實經營困境創造條件,而且要為小微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事實上,我國政府早就認識到了小微企業的特殊性,在設計各類制度時始終遵循扶持原則,比如稅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等都針對小微企業制定了低檔稅率,目前出臺的措施實際上是以現有基本優惠制度為依據加大扶持力度、優化扶持著力點。
通觀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制度環境的優化構造,特別是財稅政策,都對小微企業予以強力傾斜。這么做,主要是因為小微企業在經濟鏈條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體看,小微企業具有吸容就業能力強、創業探索能力強、促進自由競爭能力強三個特點。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一個正處于結構轉換和市場經濟走向成熟時期的國家,充分發揮小微企業的功能尤為重要。
我國有13.7億人,勞動力人數近8億,是美國總人口數的2.6倍,超出歐洲總人口數一倍多。從理論角度看,就業人數與經濟規模成正比。目前我國GDP已位列世界第二,就業人數已達7.8億。從國際經驗看,以我國當前的GDP,能吸容5億多人就業已屬奇跡。美國和歐元區GDP超過中國一倍多,但吸容的就業人數各自也就一億多。就業吸容力差距如此之大原因何在?關鍵因素是小微企業自籌資金創業經營吸收了大量就業。目前我國分布在城鄉的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吸容的就業人數超過2億。這些企業進入的產業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安排了大批自愿從事相對簡單勞動的人員就業。
我國屬于內需豐厚的國家,持續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內需不斷擴張,近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穩定在15%以上、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10%,這些是強有力的佐證。那么,誰來把內需轉化為產業呢?大企業掌控的是成熟產業,他們不斷做大做強,并推動成熟產業的生產方式變革和市場占有率調整。小微企業不可能與大企業爭搶成熟產業,只能在市場上尋找新的需求增長點,探索如何把小規模新產業做大。回顧過去,可以說很多新興產業都是小微企業率先大舉進入并最終促成規模急劇擴張的。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小微企業成長為大、中型企業,比如家居裝修、家政服務、快遞業、信息服務等。值得提及的是,小微企業自主探索發展新興產業,主要依靠自籌資金并承擔市場風險,顯示出了政府扶持成本低、政府稅源擴大的優勢。由此可以說小微企業的發展實現了產業轉換、企業發展和政府收入增長三者的有效聯動。
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然而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如何維持自由競爭又是一個難題。因為產業擴張總是伴隨兼并重組和資本集聚,從而形成產業寡頭。中國現在面臨著復雜的兩難選擇:既要在各個領域創造幾個國際大企業,又要促進自由競爭。顯然,需要有一股市場自發性力量來實現這兩者的平衡。我國的小微企業大量分布在傳統產業,其突出作用是滿足中、低端需求,同時,小微企業又與大企業的細化分工需求實現了有效對接。近年來生活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的擴張充分說明了這點。顯然,小微企業對維持自由競爭也起到了支撐作用。
(作者第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