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系列評論之二
新年伊始,小型微利企業就收到了減稅這個大紅包。去年10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
紅包暖人心,催奮進。僅在湖南一省,自2012年1月1日起,對銷售貨物或勞動的,增值稅起征點上調至月銷售額20000元,每次(日)銷售額500元,這一政策可使湖南36萬個體工商戶免征增值稅。
然而,減免稅收是從“出口”對小型微利企業進行支持,但是解決不了當前小型微利企業在“入口”上對資金的渴求。目前小型微利企業所遇到的困難遠比2008年時嚴重,成本上漲過快、訂單萎縮,甚至有些企業資金鏈已經斷裂。因此,僅憑減稅仍很難解救小型微利企業面臨的困境。
在去年十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表示,小型和微型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統計數據顯示,民營企業提供了社會70%的工作崗位,50%的稅收,但是只占有社會大約30%的資源,小型微利企業的生存困境首先直接影響到就業問題。
客觀情況在于,因為資本的趨利性,注定了商業銀行的“嫌貧愛富”,小型微利企業和大企業一起去向銀行貸款的話,小型微利企業幾無勝算。所以,即便銀根不收緊,小型微利企業想要從銀行貸到款,也是千難萬難。因為從銀行貸款,要有擔保、抵押、要有標準的財務會計報表,而這些,小型微利企業幾乎都沒有。現有商業銀行體系下,小型微利企業很難通過正常渠道融資解渴:
一方面,大多數小型微利企業因為拿不到銀行的貸款,只好去借高利貸;沒有高精尖的技術,靠的是傳統工藝和勞動力;做不了高附加值的產品,掙的是微利。對小型微利企業來說,吃苦耐勞是其天性,缺衣少糧是常態。問題是,以前缺糧,還有民間高利貸伸把援手,雖然代價很高,但是總不至于餓死。而今,銀根緊縮,溫州、鄂爾多斯事件之后,民間借貸也關閉了大門。
另一方面,盡管市場上融資渠道不少,比如發債、IPO融資、信托、還可以股權投資。但是這些模式對于小型微利企業來說,始終隔了一道墻。因為能達到這些條件的,也就基本脫離小型微利企業的行列,可以從銀行貸到款了。所以,如果讓小型微利企業到現在的金融平臺上去融資,表面上是尊重市場規律,實際上是對微小企業當甩手掌柜。
正因如此,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對達到要求的小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會議還強調,商業銀行要重點加大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一次提出“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機構。
這些要求明確了方向,關鍵在于各種措施如何落實。筆者認為,“面向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機構”應該和當前的商業銀行不同,這種金融機構首先要適合小微企業特點和運作模式。從國外經驗看,小型微利企業基本上靠的是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為小型微利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要根據小微企業的特點,建立自己的一套信用體系。只有有了自己的專屬金融平臺,小型微利企業才能擺脫和大企業“搶食”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