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謹防城市化進程中的簡單化
時間:2012-03-01 10:49:48
來源:福建日報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首部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2》指出,2011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例達到51.27%。從統計學意義上講,中國已成為“城市化”國家,2012年將成為中國城市化的“元年”。藍皮書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55%,其間有1.5億中國人將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空間、身份轉換。
無疑,這是一個大勢所趨、利大于弊的轉換。一方面,轉換身份和生活空間,是不少農民的良好愿望?,F今雖然不像計劃經濟時代,“農轉非”后,享有糧油指標供應等實惠,但至少可以遠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而且可以分享城市良好的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資源。另一方面,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村人口,人口向城鎮集聚,城鎮數量增加的必然過程。而農民市民化與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一樣,將對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時下有些地方在推動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一些簡單化的跡象把農民身份一轉了之,再也不聞不問,或者很少關心過問。這就可能留下隱患。須知,一個人要順利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換,并非一件易事,或者說需要一個長度、難度不等的轉換過程。
事實證明,農民在實現身份與職業轉變過程中,必須實現自身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和身份認同等方面的轉變。換言之,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轉身上樓”,并不代表著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轉換??梢赃@樣說,農民市民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既不是農民社會身份和職業的簡單轉變,也不是農民居住空間的簡單轉移,而是角色意識、思想觀念、社會權利、行為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元素的變遷,是農民角色群體向市民角色群體的整體轉型過程。
筆者以為,農民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市民,至少要做好三個方面必不可少的準備:其一,生活準備。城市生活成本高,既沒有自留山,也沒有自留地,養不得雞鴨豬羊,種不成五谷雜糧,且長年累月,從油鹽醬醋到水電煤氣,從垃圾處理到物業管理等,哪一樣都離不開錢;其二,技能準備。常言道,坐吃山空。農民轉換身份后,如果沒有一定的技能,找不到合適工作,單靠既有的那筆征地或征遷補償費過日子,用不了多久,就可能陷入后繼無“糧”的困境。其三,心理準備。毋庸諱言,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農民,綜合素質與市民比較或多或少有點差異。最直觀、最普遍的是,在許多公共場所、場合,旁若無人地吞云吐霧、隨地吐痰、高聲喧嘩等。因而,有時難免吃白眼。如果文明素質不提高,心理不作調整、不能適應,就會成天耿耿于懷、悶悶不樂。
據悉,“城市病”是幾乎所有國家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但城市病的輕重程度,與政府的重視程度成反比。政府越重視,“病情”就越輕。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設身處地地為“變身”農民著想,因地制宜、想方設法,多形式多途徑,有效開展各類培訓,著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切實解決從農民到市民的空間、身份、職業、行為和心理轉換。否則,農民即便身份轉換了,也未必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時間長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或矛盾等,都會冒將出來,輕則影響生活質量、美滿幸福,重則影響社會治安、穩定和諧,甚至可能助長“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