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村落:一場勢在必行的戰役
時間:2012-02-23 13:59:30
來源:城市化網
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60萬個村莊,其中古村落大約有5000個,占全部村落數量不足1%。這些能夠歷經滄桑巨變而保存至今的古村落有著它們獨特的生命特征。究其生命特征之源,是中華歷史文化基因。這些古村落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還可以稱為古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區的典范。具備和諧中國的歷史風范和諸多寶貴的村落管理與繁衍發展的經驗。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些積淀了傳統歷史文化基因的古村落正在急劇減少、萎縮衰敗!如何保存好、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村落,一時間也成為了各界探討的熱點話題。
從歷史文化傳承角度保護中國古村落
中國城市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進行。城市化率已經從1991年的26%發展到2009年的46.6%。各地又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村聚落的分布使得土地使用集約化,應對經濟發展的建設用地需求在這一城市化的進程中,既有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也有不可回避的新問題。其中,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作為文化遺產,被俗稱為“古村落”的急劇減少、萎縮衰敗和被亂更新,就是一個問題。
我國現有約60萬個村莊,其中古村落大約有5000個,占全部村落數量不足1%。古村落分布密集的省份有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安徽、湖南、貴州、云南、山西、甘肅、寧夏、湖北、河北等省份。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還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這些因濃郁的歷史風貌、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科學合理布局的人文景觀、民族特色姿彩紛呈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的歷史文化村落,成為中國鄉村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們是中國鄉村社會的縮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歷史信息、意境深遠的文化景觀,而具有“史考”的實證價值、“史鑒”的研究價值、“史貌”的審美價值。但是,這些歷史文化村落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正面臨著毀滅性災難。
具體表現在:歷史性老化造成老房子的自然頹敗和無力修復;無序的隨意的搶占性的新建、翻建,與鄉土環境、歷史風貌不和諧的各類現代建材破壞著村落的古風古貌;村民對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品質的合理追求;對原有居住環境的不滿意構成古村落保護的內部壓力;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對村落景觀的破壞,如穿膛破肚、砍伐古木;國家和地方水力發電站建設對流域下游古村落的沖擊,大量古村落因此拆遷移址;旅游經濟帶來的開發性破壞;村民外出務工造成的空巢現象加速村落的頹敗和老房子的倒塌;土地集約化導致對民居宅基地的兼并;城市化發展進程對古村落保護構成的壓力和威脅。
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矛盾:歷史建筑與歷史風貌的保護和村民迫切改善傳統落后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的矛盾與沖突;發展旅游經濟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在今天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大幅提高的條件下,能不能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認識問題,如何解決這些矛盾與沖突則是一個歷史文化傳承問題。
為此,建議加強輿論宣傳,提高認識,即能不能從歷史與未來的雙向高度,認識這些村落的價值,能否下決心、付諸大力氣進行全面的普查與調研,深入發掘其中的文化歷史價值。
組織綜合學科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團隊,研究并建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的價值體系,有了價值評估體系,保護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實,村民才有自覺保護與修復積極性;無度無序的開發才能得以適當的控制與防范。
在價值體系標準的基礎上對村落進行甄別、分類、評級,由此制定相應的保護規劃;各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保護與發展的法律法規,這是保護的重要保障。
尊重和維護村民自治的權利。在旅游開發中,村民應享有一定的話語權、自治權和經營權,參與決策和表決。政府不應以各種形式取代村民權利的行使,使村落文化、民族文化在政府包裝與商業運作中失去它的本色和原生態。
古村落保護開發不要空留軀殼
每當有人問及我們,如何保護古村落的時候;每當我們看到大興土木、潑灑巨資,實施保護性修復的時候;每當我們聽到村民們為新建一個因倒塌了的墻而觸犯了保護法的時候, 我們不免在為文化復興而拍手交好的同時產生一絲憂慮。
有一則發生在日本的故事。一個古村里的年輕人都走了。老人們想如何讓年輕人都回家來?于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把床按到了山上的樹林里。果然,年輕人都回來了,城里的人們也都來了。很快,古村成了一個旅游旺點。但是,三年以后,古村不古,年輕人和旅游者漸漸又稀去。 這個故事非常耐人尋味。我們經常想到,一窩蜂的古村(鎮)旅游開發,一窩蜂的巨額投資,結果會如愿以償嗎?
無庸置疑的是,建筑文物必須保護。文物與建筑的保護和修復是首位重要的。文物是文化的載體。但是我們在這里所以強調建筑與文物以外的保護,即對“古村落”這一特定的鄉村社會中的歷史人文價值進行整體的研究,并挖掘、發現、保護其獨特、個別的文化內涵,是當今被忽略、或者說還沒來得及面對、或者說因為其內在,而不容易把握、更不容易操作而被以往遺棄了的一個重要方面。
最近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的時候講到,中華民族有許多珍貴品,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天下為公、尊師重教等傳統美德,對家庭和國家起到了巨大維系作用。溫家寶總理所提及的這些傳統在古村落中得到最具實的體現。
研究古村對開發的投資回報有著直接的意義。這是因為中國的民居建筑由于地域性、民族性、階級性等原因而姿采紛呈、富有特色。 但是,當我們走過了幾十個古村落以后,我們感到外在的個性特征遠不如內在的個別性格。 古村落的開發、保護如果不從自身的個性研究和把握,如果“夜郎自大”,一地一方很容易流入大俗。從而復蹈城市建設中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困境!
古村落現狀令人憂 新時期保護之路在哪里
來到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堯市鄉小江古村落,你會感受到古典意境的美。數百間古樸的典型湘西古建筑群,錯落有致地挨在一起,屋頂上方的鑊耳翹首探頭,“幾”字形屋檐展示出頗具湘西風情的韻致。這個位于麻陽錦江河畔的小江村境內的古民居,是湖南省懷化市并不多見的保存較完好的古村落。方圓一華里的范圍內,并存著跨躍幾百年的古今迥異的文明形態。小江村古村落是在明清時代形成的。它的保存現狀也為湖南古村落保護提供了一個樣板。然而,在新形式下,許多古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遭到嚴重破損,甚至有一大批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據分析,古村落加速消失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城市化加速;二是土地成為地方政府發展GDP的資源;三是房地產開發向農村轉移。尤其是最近10年,大量古村落快速消失,只有極少數被當做旅游開發項目保留下來了,但也是面目全非。一個村落進入旅游開發程序后,往往是按照商業規律來進行改造,導致文化被肢解。在古村落保護和發展的模式上,利用經濟杠桿實施旅游開發是一條普遍的路徑。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旅游開發、農莊經濟等開發模式成為比較常見的保護開發手段和方法,例如石羊哨的溫泉休閑等旅游產業的開發。
但古村落的經濟開發模式也頗有爭議,有的領導對此持懷疑態度。有專家說;“無度的旅游開發和金錢欲面前,原生態的東西正在退出我們的視野,幸而還有一些很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但這些古村落里,不少房子是空的,實際上是一個‘文化空巢’,沒有了血肉和靈魂,只是一個旅游區,而不是一個生命。”令我們擔心的是,一旦古村落被確定為名村名鎮,就會產生經濟附加值,商業化,面臨千村一面的危險。
其實,在古村落的保護開發過程中,常常是多重力量的集結,民間、國家、資本三者各就其位。古村落保護和發展還有一種無為而治的模式,這是古村落一種自然而然狀態下的選擇,主要依賴村民自身的力量無為而治,不加干涉地自生自滅。“這也是大多數古村落無奈的自我生存保護法則。雖然不是最有效的,但比起有的外力強加的隨意隨性改造的行徑未嘗不是更好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