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從事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研究。到如今,歷史街區作為地域特征、城市文化的載體,需要對其保護并注重其發展已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干旱民族地區城市歷史街區有著其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在保護其民族歷史特色的情況下與現代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很少有人提到。本文希望以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鄯善縣老城區為例,來探討當今城市化語境下干旱民族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發展問題,以期對類似地區提供一定借鑒與參考。
一、鄯善縣概況
鄯善縣中部為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南部為戈壁和沙漠。三面環山,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干旱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均降雨量不足25毫米,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
鄯善本名樓蘭,歷史可追溯至西漢公元前77年,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驛,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在這里,經受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諸多宗教文化浸染。宋元時代,伊斯蘭教成為主要宗教,一直延續至今。鄯善現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有20個民族,以維、漢、回三族為主。2009年底鄯善縣總人口22萬人,其中維族約68.3%,漢族約28.3%,回族約4.8%。
二、鄯善縣老城區現狀
(一)鄯善老城區特點
1、地處干旱區,依舊傳承保護著傳統的生土建筑文化。大多傳統民居主要為一層土坯結構,材料以生土、紅磚、木材、草泥為主,是地域建筑傳統的自然延續,符合當地氣候條件,冬暖夏涼,節省能耗。
2、作為伊斯蘭教文化區,老城區布局以清真寺為中心。老城區內清真寺分布均勻,與民居混合布置,輻射范圍約300m,圍繞清真寺形成一個個村落。
3、老城區是維吾爾族居住集中的地區,不但擁有最古老的維吾爾民居建筑,而且完整保留了維吾爾族的傳統習俗。老城區維吾爾族比例超過80%,人們用維語交流,身著民族服飾,信仰伊斯蘭教,民風純樸,生活節奏舒緩。農忙時葡萄架下勞作,農閑時在門前、樹下閑聊,禮拜時間在清真寺做禱告。
4、老城區名為村落,實際自古以來就有城市雛形,建筑密度較高,街巷縱橫交錯,整齊有序,紋理分明。鄯善為古代高昌東境重鎮,清雍正五年(1727)修辟展城(今東巴扎),1873年另筑新城并擴展(今鄯善縣城),故老城區本身便應以城自居,道路規整,街巷密集,與普通農村有著較大的差別。
5、老城區文化交融,傳統文化豐富,從民居的門便可一窺一二。這里的居民,每家每戶大院都有一道門,當地人叫彩門。鄯善的維吾爾人,每家每戶的門都不一樣。可以說,鄯善的文化融合與文明交匯首先就寫在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門上,代表著鄯善兩千年來的文化底蘊。
(二)鄯善老城區面臨問題
1、城市化的發展、同化與對原有村落的侵蝕,已經成為鄯善老城區更新發展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人口增長,居民們有對老城區進行改建的愿望和需求,已經有了一些自發的房屋建設,這些行為需要積極的引導和規范,讓老城區保留原有的傳統風貌。
2、在鄯善老城區發展過程中,盲目模仿內地城市格局與建設模式,沒有考慮當地干旱的現實條件,對水資源沒有合理利用。新增建設對氣候條件沒有考慮周全,發展大片綠地草坪,灌溉用水浪費。
3、鄯善老城區基礎設施滯后,居住環境不盡人意,需要提高生活品質。尤其是在老城區向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給排水、道路、供能供暖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居民生活方便舒適程度。
4、鄯善老城區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部分因為建筑本身也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需要不斷的更新維修,還有部分限于老城區的建筑材料,無法達到要求的抗震標準。
5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老城區原住民的足夠重視,傳統手工藝傳承逐漸消亡。鄯善老城區內傳統手工藝如彩門、彩繪、鐵匠等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需要在更新過程中加以重視。
三、鄯善老城區更新發展原則
1、以人為本,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在尊重老城區原住民意愿的基礎上,保持文化傳承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在保留原有街區的風貌,保持居民原有的就業、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對原有建筑根據標準進行修繕、潤飾、充實、提高,不斷完善基礎設施。
2、突出特色,文化傳承為經濟發展服務將鄯善經濟持續發展與老城區更新有機聯系,通過文化傳承打造城市特色,促進經濟發展。老城區合理的更新發展,要突出歷史文化特色,緊密連接現代城市生活,打造具有鄯善特色的地域、歷史文化的原生態城市,帶動周邊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相關產業。
3、統一規劃,整體保護,有機更新,嚴格控管老城區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簡單歸納為人類活動、建筑物、空間結構及周圍環境的機械相加。老城區更新發展,需要保護物質形態和居民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非物質形態,讓人們能夠從老城區辨識城市發展歷史年輪,解讀文化演變過程,感受精神蘊涵。同時對更新過程進行嚴格控管,保證各項目的實施,避免出現有悖原則的情況。
4、政府統籌,居民自營自建,和諧發展人民群眾是老城區更新發展的主體。鄯善老城區更新發展以政府統籌,居民自營自建為基本原則與模式,建立綜合的政策與管理機構,組織居民自營自建,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
5、提煉地方文化,營造建筑新風貌通過提煉建筑語匯,設計適合當地氣候,滿足居民需求的建筑,延續當地人文結構和歷史文脈。配合當地建筑的基本顏色、 外觀,使用本土材料,在建筑細節上多下功夫,傳承文化與風貌。
四、鄯善老城區更新發展對策
1、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控制新的建設,在老城區內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避免占用耕地,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盡量在原有建設用地基礎上,保留原有街巷機理,增加建筑密度,以滿足居民對土地的需求。
2、科學規劃,有機自建,逐步實施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制定老城區更新發展規劃,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居民自主參與規劃建設和維護管理。科學地對需要更新的居民建筑進行分類分段建設,逐步實現老城區的保護更新。根據確定的街區內不同地塊的建筑、環境質量與保護等級等具體情況分期、分階段逐步進行更新。
3、居民建筑統一設計,體現地方風格更新的建筑統一設計,在體量、形式、色彩等方面探索傳統形式與現代生活的相融合,風貌保護與功能更新相結合。保持街區肌理的相對完整性,確保街區與城市整體的協調統一。在規劃設計中尊重歷史與現狀,保留街巷的傳統格局及有價值的宅院和古樹。
4、完善宅基地流轉與退出機制允許申請宅基地的農村居民以宅基地置換城鎮中的商品房、安置房、物業或貨幣補償,鼓勵對已在城中購置商品房的居民退還原有宅基地,建立相應的補償制度,明確貨幣補償標準。
5、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增加連廊、蔭棚、活動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鼓勵人們參加室外活動,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提高老城區的活力與生氣。在與景區連接地帶的公共活動空間也利于展示城市文化與生活、接待游客。
6、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老城區多以一層的土木結構建筑為主,年代較長,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完善水、電、暖、氣、路、環衛、綠化等基礎設施,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7、大力發展特色服務業老城區可大力發展家庭旅館、特色手工業、農家樂等旅游服務產業。家庭旅館以沙山景區、沙漠醫療為依托,提供有民族特色飲食、住宿服務,大力發展特色手工業,提供旅游紀念和居民日常生活商品,既能提升城市形象、促進旅游發展,也能提供新的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周躍武.保護傳統街區特色延續古城歷史文脈——對喀什歷史街區保護的思考和對策[J]. 城市發展研究, 2003,10(5):71-74.
[2]武聯,沈丹. 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與活力復興研究——以青海同仁民主上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 2007, 14(2):110-114.
[3]李健彪. 民族歷史街區保護的意義和價值——以西安“回坊”改造為例[J]. 城市問題, 2010, (5):30-35.
[4]蔣楠, 楊紅波. 歷史街區的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以海安東大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規劃為例[J]. 建筑與文化, 2011, (11):120-121.
[5]周力鋒. 新農村建設規劃與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以娘子關村新農村建設規劃為例[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1, 21(2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