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輩農民工不同,80后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是“城里掙錢村里花”,他們中很多人已決意在城市落地生根,尋求更好的個人發展。城市的生活有喜有憂,良好的教育環境是農民工感受到的最大實惠,但住房卻成為他們難以逾越的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扎根”城市
趙斌是來自山東省平陰縣的農民工,春節假期剛結束他就返回青島,初六按時在服裝企業即發集團上班。“我已經準備在城里安家了,所以按時回來上班,多掙點錢好將來買房子。”趙斌對記者說。
今年30歲的趙斌高中上了一年就輟學在外打拼,剛開始跟著大貨車跑長途,后來因為家里人覺得貨車司機風險大,他就和妻子在2003年一塊到青島務工。
“我們倆都是做服裝裁剪,一個月能掙六七千塊錢。公司給了夫妻房,現在孩子已經接過來在城里上幼兒園了。”趙斌說,“小孩中午在學校吃,我們下午五點下班去接,小日子還過得挺順當。”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用工荒”迫使企業不斷提高工人福利待遇,農民工工作逐漸趨于穩定。“原來打工都是年底把工作辭了回家過年,來年過完正月十五再出來找活。我們現在和正式職工一樣休假、上班,工作很穩定,所以準備把家安在城里。”趙斌說。
來自山東沂南的朱廣田曾經在建筑工地當過小工、扛過大包、挖過煤窯,從1996年開始到青島港工作。現在他弟兄三人和妻子都在青島港工作,而且在青島的黃島區買上了住房,徹底扎根城市。
“港口對待農民工和正式職工一樣好,培訓、教育一樣不少,工資越漲越高,弟兄幾個和媳婦都來了。現在大哥的女兒、女婿也在青島港工作,一家八口一年能掙將近30萬元。現在我們把老家的地都給親戚種了,準備扎根城里了。”朱廣田說。
據統計,我國現階段的新生代農民工,即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民工總數約有8487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58.4%,已成為外出務工農民工主體。而新生代農民工打算回農村當農民的越來越少。
“最大實惠是教育,最大擔憂是房子”
吳忠亮來自甘肅農村,從初中畢業到深圳、廣州一帶務工已經13年,干過服裝加工、玩具加工和模具加工。“剛開始幾年一月掙不到一千塊錢,還要寄回家一些補貼家用,日子別提有多心酸了。”吳忠亮說。
后來吳忠亮與老鄉一塊加工LED顯示屏,現在已經獨立出來自己接單加工。“城市生活壓力太大,房租、柴、米、油、鹽樣樣都得花錢,不像在家里地里種點就什么都有了,但是農村教育跟不上,在這邊打拼就是希望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他說。
吳忠亮的孩子今年5歲,在深圳讀幼兒園,每學期學費高達5000余元,成為他和妻子的一大筆支出。“農村幼兒園老師都不專業,普通話各方面都跟 不上。上小學要去鎮上讀,離家六七里地只能住校,年齡那么小肯定放心不下。城里天天都有校車接送方便多了,但是因為沒有戶口將來要交借讀費。”他說。
朱廣田對城市的教育也有同樣的感觸,他說:“我們那農村五年級都不教英語,城里一年級就教。我二哥女兒在城里讀完高中,現在去新加坡讀大學了,這在農村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兒子現在讀高二,我對他說有這么好的學校和老師,可得好好讀書將來考大學。”
談到在城市“落地扎根”,受訪的農民工對記者表示最大的壓力就是住房,而且是難以逾越的難題。趙文元是來自山東德州的農民工,和趙斌在一家企業 工作,他說:“我想把家安在城里,但我和妻子每月收入六七千元,孩子上幼兒園得花錢,老人過來照顧小孩病了得花錢,一年根本攢不下多少錢。現在
“我肯定先努力在城里打拼,爭取能買到房子,這樣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方便很多。但是我畢竟沒有學歷,不像大學生那樣工作穩定,即使能掙到首付,貸款也不一定能貸下來,房子是最大的問題。”趙文元說,“要實在不行就只能回去,畢竟家里還有老宅。”
“市民化”需要理念到行動
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這份對全國2500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顯示,38.6%的農民工表示出來打工是為能學點技術,19.6%的農民工意向成為技術人員或者技術工人,并且希望企業或單位能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機會。
朱廣田說:“我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民工憑什么能在青島買上房?就是憑港口給我們培訓技能,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都培訓,要是沒有這一技之長就只能出蠻力。”
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的調查顯示,除了技能培訓,農民工還希望企業能按時發放工資和加班費,節假日減少加班,幫助解決探親房和經常組織文體活動;對政府的期盼則是希望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險,讓農民工能租住公租房,讓農民工子女不受戶口限制就近入學和入托。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農民工是我國農村與城市發展的銜接體,是我國現代化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因此,現在社會非常重視農民工的“市民化”,倡導將他們融入城市,但是現行的一些制度、體制和思想理念都還未很好地考慮這一人群。
“在農民工‘市民化’的同時,應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現在青壯年勞力在外打工,大都是農村老人和婦女在種地,農業發展后繼無人,這對我國農業發 展很不利。因此,應統籌城鄉‘一盤棋’,讓城市農民‘市民化’、農村農民‘工人化’,實現城市化有序、階梯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