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近兩年來在我國沿海地區出現了民工荒。于是一些人開始擔心中國也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低端的做不了,高端的又還不能做,基礎教育的發展,人才培養等等,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于是高不成低不就,經濟出現空心化。
不可否認,目前我們沿海地區的一些產業出現了轉移的勢頭,但沒有想象的那樣嚴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依然存在。據測算,對一個國家而言,只有當他的農業勞動人口降到占總人口的10%左右,其土地經營才能實現規模化,農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到跟農民工基本持平的水平。目前我國半數的人口還屬于低收入階層。
現階段我們靠什么來縮小收入差距?主要靠一些福利政策,靠政府支出等等。這顯然不行,也不可持續,要想真正縮小收入差距,還必須得靠就業的增長來實現。
如何保持中國目前的增長勢頭,使這些還沒有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能夠盡快轉移出來,這是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們中部地區的機遇。很長時間以來外國人一直在說一個概念,就是中國有“兩個中國”,一個是沿海的中國,一個是內陸的中國。沿海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后,現在遭遇各種成本上升的情況。能不能把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到中部地區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定意義上,中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沿江中部地區的發展,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如今,包括武漢在內的中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機遇。
如何才能抓住這難得機遇?使沿海地區,甚至國際上更多的產業轉移到我們中部來,使中部經濟社會有大的發展。這不僅取決于我們的城市政策、社會政策,還取決于能不能更好地為前來投資興業的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能否降低它們的綜合商務成本。不僅僅要讓企業發展成本比沿海地區有競爭力,還要比在其他國家有競爭力。只有這樣,產業才可能轉移中部地區,轉移到武漢?來。
據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75%的人口都要走進城市,人們為什么要不斷走進城市,實現城市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城市化導致產業聚集而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城市化的發展會不斷促使產業的聚集,經濟活動的聚集,從而使得基礎設施的成本比較低廉,因而可以發揮基礎設施的集約化效益、規模效益。投入同樣的錢建基礎設施,它能實現經濟總量,收入增長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它更有效率。第二、城市化會帶動人口的聚集,讓人的生活社會化,使服務業可以有大的發展,從而大大增加就業人口。當然這是互相作用的,必須有人的聚集,人們才能社會化。生活越社會化,越能發展服務業,越有人的聚集,什么意思?比如,分散在各個地方的人,要到20公里之外才能吃飯,這餐館一定很貴。只有住得很近,大家經常能夠在餐館吃飯,餐館才能有規模效益,才能便宜,也就有更多的人在餐館吃飯。而且各種文化事業等等才能發展起來,單獨搞一個劇場,肯定不能產生規模效?益。
為什么上世紀80年代搞鄉鎮企業,最后基本上都進行不下去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種分散的發展模式、分散的社會生活,導致效率低下,最終讓其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個意義上,大城市更有效益,特大城市特有效益。目前,大城市的污染和垃圾處理經常被人詬病。其實,只要我們措施得當,相比那些中小城市,大城市的這些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處理。而那些規模較小的城市,由于其比較分散,其實它的污染問題更嚴重,造成的損害也更嚴重。也正因此,我個人認為,大城市更清潔、更環保。現在很多地方還在搞小城鎮,遍地開花地搞城鎮化,這是有問題的。我們不能把有限的資金灑到各地,都搞城市化,按照我們現在的行政區劃,每個鎮都要城市化,每個村都要城市化,那就不叫城市化了。城市化一定要有資源和人口的聚集,而且聚集程度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地理經濟學上有一個規律,即人均收入到2萬美元以上后,80%的人口會聚集到離海不到一百英里,或者六百公里區域之內。美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格局。芝加哥靠著五大湖,四面都通海。相比美國,我們中國海岸線較短,而且中國人口高達13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必須加快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發展。目前,我國沿海產業太密集,成本太高,一定要發展更廣的地區。不僅要大力發展中心城市,而且要大力發展一批大城市。地處中部地區交通樞紐,水陸交通體系發達的武漢應該說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發展潛力非常大。所以,武漢的城市規劃應該做大規模。主要是人口規劃。盡量吸引武漢周邊眾多中小城市的人到武漢來工作、娛樂、就醫、求學。
需要注意的是,在擴大城市規模的過程中,公共服務體系應更多惠及進城農民。目前,大量農民進城工作,甚至成為了推進城市化的主體。但現有的醫院、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主要為有戶籍的市民服務。而進城農民屢屢遇到就醫、子女上學等難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就難以保持城市中穩定的勞動力資源。城市留不住農民工,周期性的用工荒就不能避免,城市對企業的吸引力就會下降。要解決這一難題,可嘗試推廣“雙軌制”。在無法讓農民工全面享受城市公共體系服務時,可優先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放寬限制,以解決進城農民燃眉之急。
大家都知道,我們要做國際開放的城市,但是現在國際的概念慢慢在發生變化。我們越來越成為國際上一個重要的國家,成為國際經濟中重要的一極,我們的市場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全世界的產品都在我們這個市場上競爭。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我想開放城市的概念,應該是一個對內對外全方位開放的概念。對各類企業,各類經濟活動,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到創意產業等等,都應該全方位開放。這種全方位的開放基于以下幾點的考慮。
第一、從國內和國外的關系來看,現在我們很多企業本身它具有國際競爭力,它在中國生產,但在全世界競爭。因此我們的國內企業對外開放也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走向世界。
第二、對包括武漢在內的任何一個城市而言,要想吸引跨國公司,就必須吸引大量的為跨國公司配套的國內企業到這個城市來。因為在企業發展的商務成本當中,其中一個是物流成本,另一個重要的是什么呢?供應商離他遠近的問題。為什么很多跨國企業愿意待在中國,即使中國成本高一點他也不走,是因為在中國有一個集群在那里。
一個城市發展能不能做大,能不能有更多的企業來投資。包括為各種企業服務的條件,從政府政策到服務業的發展,包括各種創意產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從我們內陸地區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包括武漢在內各個城市,確實應該考慮我們的特點在什么地方。一個城市如果能夠突出自己的特色,就具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如鹿特丹就標榜自己是世界建筑的實驗廠,布魯塞爾標榜自己是一個卡通城市。所以,我們確實需要用現代的眼光,用創新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把一個城市做大做強,光靠某一個點不行,特別是光靠一些最先進的東西恐怕還做不到。以前我們經常提到,要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現在看來這還不行,我們必須實現從制造變成制造加創造。
對武漢而言,在實行全方位開放戰略的同時,不應忽略制造業,即使是低端制造業,因為這些產業在中國乃至全球都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可以在發展這些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比如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服務產業。
盡管我們現在都希望發展一些高端、先進的產業,進而成為先進的國際城市。但中國現實的發展階段是一個人均GDP只有四千美元,是一個70%的勞動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現實,我們還處于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如果各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正視這個現實,那就會后續無力。只有全方位的開放發展,才能夠真正有大城市、大都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