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離土離鄉”到“離土近鄉”
時間:2012-01-17 10:43:41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李海濤 夏文瀚 黃文云
近20年來,中部地區大量的勞動力跨省流動到沿海發達地區務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民工潮,大規模的異地城鎮化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特征。2005年,根據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和宜昌市的發展機遇,我們在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中提出了宜昌市未來的城鎮化應該走“離土近鄉”的道路。其核心是,中部地區勞動力大規模向沿海地區轉移的異地城鎮化模式(背井離鄉)不可能長久持續,但也不可能再走沿海地區“離土不離鄉”的城鎮化道路,應該引導農村人口向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鎮就近轉移,實現“離土近鄉”的城鎮化。(詳見《中部中心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以湖北省宜昌市為例》,城市規劃, 2006年 05期)這條道路在現實中究竟如何?五年之后,我們有機會利用宜昌市新的人口資料,進行一些驗證分析。數據表明,“離土近鄉”的城鎮化道路,在宜昌市已經成為現實。
六普和五普人口分布對比
十年來宜昌的城鎮化水平處于加速階段,六普和五普人口分布對比,人口向中心城市和縣城集聚趨勢明顯。2010年宜昌城鎮化水平達到48%,比2000年增加10個百分點,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的空間分布趨勢,表明上版規劃提出來的人口向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鎮集中的戰略是基本符合實際的。
根據六普和五普常住人口統計資料,宜昌市各鄉鎮、街道的人口增減變化反映出如下趨勢。
一是宜昌市區總人口顯著增加,但其余各縣市總人口與2000年相比都在減少。2010年與2000年人口比較,宜昌城區總人口占市域的比重由22%上升為26%,人口集聚速度高于其余所有縣市城區總和增長速度。總人口方面,除宜昌市區總人口增加外,其余縣市總人口都有所減少,其中遠安縣和秭歸縣人口減少3萬人以上,當陽市和長陽縣減少2萬人以上,興山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和枝江市減少1萬人以上。宜都市僅減少1000多人,主要是因為2003年松宜礦區1.5萬人左右納入宜都市范圍所致,如果計算在內則宜都市減少1.6萬人左右。市域總人口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由于三峽大壩建設產生的部分外出安置移民;二是2003年后大壩建設開始進入尾聲,大量施工人員撤走;三是由于本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一直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這在湖北省乃至整個中部西部地區具有普遍性。
二是縣域人口向縣城集中趨勢比較明顯。雖然各縣市總人口都在減少,但在各縣市內部,除了五峰縣城(五峰鎮)人口有所減少外,城區和城關鎮人口均在增加(如表中所示)。五峰縣城很早就計劃搬遷至漁洋關鎮,在五峰鎮人口減少的同時,漁洋關鎮作為“準縣城”人口也在增加。除宜昌中心城區外的各縣市城區人口占市域總人口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2%,縣城成為宜昌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從各縣城實際調研情況看,近年來進程買房定居的鄉鎮居民明顯增多,是縣城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是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等進一步向縣城集中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農村部分居民富裕后或者外出打工回歸創業的主動選擇。
三是絕大部分鄉鎮人口在減少。除了少數幾個鄉鎮外,絕大部分鄉鎮人口比10年前有所減少。主要原因是各縣市在各類發展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都采取了集中發展縣市城區的戰略,鄉鎮這一層級在建設用地指標、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不足,非農產業難以獲得快速發展,人口外流在所難免。
人口流動趨勢:近幾年來的轉折
宜昌市六普和五普人口相比是在減少,反映出長期人口外流的影響。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公安部門的人口流動數據,可以發現明顯的轉折:2007年之后人口流出速度明顯減緩。
從數據看,宜昌市各個縣市分別在2007年、2008年或者2009年出現了明顯的人口流入流出的轉折。市域、枝江、秭歸在2007年出現轉折,宜都、遠安、五峰在2008年出現轉折,當陽、興山、長陽在2009年出現轉折;枝江、當陽、遠安、興山四個縣市在2010年實現了人口的凈流入。這么多縣市在大致相近的時間出現人口流動的轉折,很難說是巧合。主要可能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機、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調整、特大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等方面的影響帶來的推力。近年來沿海省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騰籠換鳥”政策,促使一批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內遷,減少了一部分就業崗位需求;國際金融危機對以出口為主導的沿海地區產業發展影響較大,曾經導致大批工人回流;大城市生活成本直線上升也導致其吸引力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也跟宜昌市自身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有一定關系。近年來宜昌市經濟增長快速,已經進入湖北省GDP總量的第二名;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外流人口和外來人口的吸引力逐步增強,出現外出人口的回流和外來人口的聚集非常正常。
從勞動者本身的意愿來看,年輕的勞動者(并不限于所謂“第二代農民工”,也包括了大量大學生、非農戶口的就業者)對于就業和生活的偏好與父輩有根本性的區別,以個人價值實現為目標的生活居住地選擇,更傾向于能夠接納他們、為他們提供具有一定生活水準的城市。家鄉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各種優勢,盡管收入比不上沿海發達城市,但是在社會網絡、文化環境、生活成本等方面更有優勢,因此會吸引回流人口;作為中小城市,生活成本更低,如果有一定的創業空間,也就會成為外來人口的選擇。
回流人口和外來人口的集聚地,與經濟發展具有直接的關系。從市域人口流入地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市區、枝江和當陽這些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市。在各縣市內部的空間分布,如前所述,則主要集中在縣市城區。因此,離土近鄉、集中發展的城鎮化戰略,是符合宜昌發展實際的戰略選擇。
小 結
從“離土離鄉”到“離土近鄉”,人口向中心城市、縣市城區集中,是宜昌市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見微知著,從宜昌市人口趨勢變化,可以反映國家發展格局的變化和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的效果。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對類似宜昌這樣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中心城市的影響比較突出。因此,在中部地區,培育一些增長極吸引人口和產業集聚,走“離土近鄉”的城鎮化道路,對于推進區域相對均衡發展,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