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背景:據9月7日新華網報道,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發現老年人跌倒時應該怎么辦?衛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比如,不要硬掰抽搐肢體,防止肌肉、骨骼損傷;如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如需搬動,應保證平穩,盡量平臥等。在近來一系列“扶老人反被誣陷”、“看到老人摔倒沒人敢扶”的新聞語境中,面對“跌倒指南”,不同的人解讀出多種乃至南轅北轍的含義
教人如何幫扶跌倒的老人,本是一件好事,可經某些網站“標題黨”一處理,味道就變了。有網媒轉載這條新聞時用的標題是:衛生部發布指南稱老年人跌倒后是否扶起分情況 在近來一系列“扶老人反被誣陷”、“看到老人跌倒沒人敢扶”的新聞語境中,如此標題有可能產生一些消極、負面的暗示:好人沒好報,連衛生部都建議“看到老人跌倒后是否扶起得看情況”了。
從讀者跟帖中可以發現,一些網友還真的認為衛生部這個指南等同于不提倡“見義勇為”了。所以有這樣的誤讀和誤解,原因應該是當下輿論對于“扶不扶老人”這個話題實在太敏感了,各地接連的“類彭宇案”觸動了公眾脆弱的道德神經,他們在“到底扶不扶老人”上很糾結和困惑。而且,雖然輿論在“扶不扶老人”上喋喋不休,有關部門卻對此話題一直保持沉默,任由“以后看到老人跌倒再也不去扶”這種負面情緒的蔓延。
在這樣的背景下,衛生部門出臺了一個《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輿論自然會傾注過多的關注和過度的闡釋。即使這僅僅是一個科學施救指南,純粹是救助的技術手段,無涉道德指引,無關價值判斷 各司其職,衛生部門也只能這樣的技術解答了。可是,公眾最困惑的顯然不是扶的技術,而是“扶不扶”的價值困惑和道德風險,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價值指南”而不是技術指導。這顯然是衛生部門無法給出的。于是,就有了對《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的過度闡釋,甚至是刻意的誤讀。
顯然,這個問題上,不僅是衛生部門,還有其他有關部門也應該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司法部門應該站出來直面輿論,向公眾進行法理上的解釋。同時,面對公眾“不敢再扶老人”的情緒,有關部門也應有正確的引導。比如告訴公眾,無論如何“救助跌倒的老人”都是應該的,即使判決不公,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真正的道德信仰者,扶老人是良心促使自己做出的選擇,做好事不需要理由,不管別人怎么看怎么做,自己心安、自己快樂就可以了。 (曹林)
吹毛求疵缺乏助人的誠意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只是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組織編寫的傷害干預系列技術指南之一,同時發布的還有《兒童道路交通傷害干預技術指南》《兒童溺水干預技術指南》《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等。但很多網友將這個純技術指南與道德問題“拉郎配”,結果就莫名其妙地義憤填膺,罵聲一片。“要不要扶老人”是個道德問題、法律問題,但“怎么去扶老人”卻是個技術問題。衛生部的“跌倒指南”起碼默認了一個前提 就是“你要去扶老人”,然后才教你如何做到更科學、更合理,免得好心辦壞事。
有人說,衛生部這個“指南”提出了一個“很壞”的原則,就是“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這是給不扶老人者提供冠冕堂皇的“特許借口”。對這樣簡單明了的技術指南如此吹毛求疵、故意歪曲,讓筆者懷疑其理解水平、助人誠意。 (鄧海建)
衛生部的做法值得其他部門效法
面對衛生部的技術指南,很多人感到不以為然,比如有網友就調侃說“還是指南一下被誣賴撞到老人后該怎么打官司吧!”這樣的指責對衛生部來說其實并無道理,衛生部從自身職責和專業的角度,對老人跌倒后的救助發布專門的干預技術指南,無論如何也應該是盡職盡責的表現 至少,對于頻繁發生的老人跌倒事件,衛生部沒有坐視不管而是積極介入,應該得到輿論的肯定,而不是冷嘲熱諷。網友應該追問的是司法部門,是否也該像衛生部門學習學習,通過發布對相關案件的判決闡釋以及相關司法指南的方式來進行普法教育,從司法層面托起社會的道德底線。
事實告訴我們,如何扶起跌倒老人,不僅醫療視角上要防止不幫倒忙,法律視角上更需規避惹禍上身。倘若司法部門也能仿效衛生部門,給扶起跌倒老人開出一個干預司法技術指南,告訴人們該怎樣做才能既做了好事又不至于惹麻煩,惹禍的擔憂和冷漠的借口就將不復存在。對于少數那些確屬“為老不尊”的人來說,這事實上也是一個有力的警告:扶起跌倒老人的干預技術傳授越多,敲詐誣賴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小,而且還要因此承擔法律的責任和名譽的損失。
老人跌倒無人敢扶、無人愿扶,絕不只是一個純粹的道德滑坡問題,還是一個法律問題與技術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該以積極的作為來充分遏制社會道德的滑坡。(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