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最近講話指出,“單純追求速度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再符合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和廣東的實際?!彼€形象地表示,廣東不和別的省份打GDP排名戰了。我印象里,在一貫把GDP當成頭號政績指標的中國地方官員中,汪洋可能是第一個公開宣布“不比GDP”的。這值得大加贊賞和肯定。
不過,在中國的國情下,抓經濟仍是地方政府的頭號使命。如果經濟工作不以G D P為綱,那么又該圍繞什么來開展?我覺得,這是目前更需要廣東省領導層認真思考的問題。當然,汪洋講話中也說到了,“必須把加快轉型升級放在第一位?!比绾巍稗D型升級”?要防止一個非常實際的陷阱: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國內學者,最希望用“三次產業占比”來度量產業結構的優劣。這些人認為,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最高端”的產業。所謂產業升級就是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升級,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受這種流行說法影響,有些地方政府領導的確曾提出“到20××年,我地第三產業占比要達到××%”之類指標。其實,三次產業占比和產業結構的質量之間沒有絕對的比例關系。有些非常不發達的窮國,第三產業占比卻極高,因為當地農業和制造業都極不發達,經濟嚴重依賴旅游業等。
更核心的一個問題,是制造業在未來廣東發展戰略以及產業轉型戰略的地位。不久前,我曾撰文討論過制造業占GDP比例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論是:過去幾十年中,從全球角度看,制造業占比普遍有較大下降,但是,有若干國家制造業占比非常穩定,甚至不降反升。核心事實是:所有這些制造業占比不降反升的國家,經濟都實現了快速成長;另一方面,那些制造業占比下降最快、最嚴重的國家,幾乎都出現了經濟停滯甚至崩潰。以上數據或許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發:在成熟經濟體中,服務業固然對經濟總量的貢獻更大,但制造業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影響更大。
由此推之,如果廣東希望快速擴大經濟規模,繼續拼GDP,那么大力引入服務業等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廣東更希望提升經濟的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那么,或許應該把政策的焦點放在繼續增強制造業上面。
最近幾年,有個別學者唱衰廣東制造業,主要認為隨著人力成本上升,制造業將向內陸轉移。其實這個論據站不住腳。首先人力成本上升,并非發展制造業的劣勢。以美國為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就明顯高于其他行業的平均水平,而美國的制造業是核心產業,占美國對外出口的絕對多數。人力成本上升對制造業發展有優有劣,而其不利方面,是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等加以抵消、替代的。與此同時,發展制造業的其他條件,如區位、物流等,卻是不可替代的。以區位優勢為例:從世界范圍看,制造業中心基本上都在沿海地區,或有大規模水運航道的內陸地區。廣東作為沿海地區發展制造業的天賦優勢是不可動搖的。放棄這個天賦優勢而在其他方面去比拼,不是聰明的選擇。
因此,我的建議是,廣東的“轉型升級”應當以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為主線。比如說,廣東應當大力引導金融業扶持制造業的發展,包括扶持制造業的融合兼并、做強做大,走出小而散的格局。要避免像某些省份那樣,金融業沖淡甚至拖累制造業主業,大規模發生制造業老板由于金融投機失敗而紛紛賴賬、跑路的事件。又比如,廣東的高科技產業也應當優先考慮和本土制造相結合,以提升制造業質量和工藝為導向,而不要像某些地方那樣,表面上成千上萬家高科技公司風風火火,其實都是抄襲復制國外高科技產業的創意,對本土生產能力沒有根本促進。此外,在財政、稅收、社會治安、族群和諧等問題上,圍繞本土制造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改善,廣東都有大量文章可做。這也就算是我對廣東領導層的新年寄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