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令”的政策走向,正成為中國樓市博弈的一個核心焦點。房價有沒有出現拐點,“拐點”來了又會不會拐回去,關鍵在于政府調控政策有沒有出現拐點——而政府調控的關鍵,又在于限購令的走向,所以限購令的走向決定樓市調控和房價的走向,人們將其看成一個風向標。
近日,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要消除非戶籍人員購買當地商品房制度性障礙,營造比較好的市場環境。同日北京市房協副秘書長陳志為這個表態作了注腳:建議降低外地人購房門檻,將外地常住人口現行的五年連續社保或完稅證明調為“三年連續”或“累計五年”。
雖然只是相關部門官員在受訪時以模糊身份(似官方又似個人)“有意無意”地吹風。但是熟悉官方發言規則的人都知道,這很可能是在試探民意。這種帶著放松意味的政策解讀,給處于關鍵博弈期的中國樓市傳遞了非常消極和混亂的信號。
近段時間以來,面對輿論“政策是否會放松限購”的焦慮,住建部多次強調,絕不會放松。一直傳遞的都是“不會放松限購”,卻突然放風要“消除外地戶口購房障礙”,讓人看不懂樓市調控的“風”到底往哪里吹。有關部門制定政策需要給公眾穩定的預期,如果這樣朝令夕改、前后矛盾,既會因傳遞混亂信號而讓公眾無法作出準確判斷,又會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
取消制度障礙,降低外地人購房門檻——聽起來很道德很正義,可是,不正義的制度障礙,不也是有關部門設定的嗎?即使是“糾錯”,也應該有一個說明,而不能如此昨是今非突然轉向。其實,我也一直反對以戶籍為壁壘對外地人進行限購,因為這帶著濃厚的歧視意味。可是,像這種情況下以這樣的方式“取消外地人購房障礙”,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外地人權利,而帶著濃厚的功利和工具色彩,讓人感覺把外地人當作了房市調控的工具。當房價過高要進行調控時,首先限制外地人的權益,總拿外地人開刀,把房價高企的責任都推到外地人身上;而當房市萎靡有價無市時,又想借外地人的錢拯救房市了,于是要“消除障礙”——這種消除,頗像救市托市的一種工具,并非真正尊重外地人,而是“尊重”他們的錢。
房價飆升時,輿論吁降房價,北京房產學會副會長說:高房價高租金高生活成本,是控制北京等大城市人口膨脹的唯一生態門檻。好,現在房價降了,北京房協副秘書長又說:應降低外地人在京購房門檻,擴大需求——由這種矛盾的表態可以看出,外地人只不過是調控的一個“棋子”罷了。